您当前的位置: 政协提案
[5届4次]进一步推动零工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公平、包容的就业新生态
浏览次数:130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26 16:26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变革不仅催生了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更让零工经济这一新型工作模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零工经济以其独特的灵活性,打破了传统雇佣关系的框架,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然而,正如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都伴随着挑战,零工经济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零工经济发展面临四大问题

(一)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新型零工经济使从业者的身份由“被组织雇佣”转变为“自我雇佣”,通过与平台交易来完成自我雇佣,不再与企业之间达成传统的劳务关系,仅仅建立临时的交易合作关系。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仅适用于全日制签署劳动合同的员工,对零工从业人员并不适用,目前零工人员在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均存在缺失。如在现有制度体系下,失业保险是单位单边缴费,个人无法参加失业保险,再加上零工经济的失业状态很难精准统计,因此零工人员无法参加失业保险,当他们面临失业风险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安徽省池州市人社局反映,2023年全市共协调处理各类劳动保障案件424件,其中零工人员案件占比67.4%,多是薪酬不能及时结算或者乱扣费,零工人员长期收入缺乏稳定性。此外,零工人员和平台之间并非正式的劳动雇佣关系,平台无需为零工人员缴纳工伤保险,二者又不似用人单位与职工传统的工作方式,一旦发生工伤,无从救济。

(二)争议纠纷频发。由于零工市场的开放性和零工岗位的多样性,加上部分平台审核机制不严,平台对零工人员的管理面临着较大挑战。企业雇佣零工时,往往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这极易引发劳资纠纷,特别是发生工伤、意外事故时,雇佣关系不明确更容易导致争议。零工工作者与平台之间的法律关系模糊,也可能导致责任划分不清。2023年以来,受理的85件零工纠纷案件,53.57%为劳资纠纷,37.5%为工伤纠纷。安徽省贵池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指出,目前零工市场主要是面向灵活就业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临时性、短期性、非全日制工作的求职招聘服务,求职人员多为待工时间长、低收入家庭、残疾等大龄和困难人群,员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制定针对不同类型人员的管理标准。

(三)监管难度大。市场缺少足够大且稳定的平台,平台服务商良莠不齐,监管部门对零工市场信息真伪难以有效甄别。政府尚未建立起关于零工劳动关系认定的法律标准,在零工经济劳动基准保护与社会保障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致使责任主体不明确,劳动法律关系混乱,消费者和零工人员权益保障困难。由于零工经济模式的灵活性,传统的就业监管体系往往难以覆盖,如劳动检查、社会保障等监管措施可能难以执行到位。而且部分平台责任很模糊,平台对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服务质量的控制、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责任界定不清,导致责任推诿和监管难题。当前零工市场就业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关政策配套和制度建设滞后,如缺乏劳动者和相关利益者权利义务划分的制度,缺少针对零工人员的保险制度,缺少零工人员劳动安全保障制度,缺少完善的劳动纠纷解决机制。

(四)从业压力沉重。一方面,在传统职业观念的影响下,零工劳动者缺乏与其他行业从业者同等的认可和尊重,出于对长期职业保障以及身体健康的考虑,零工劳动者在社会的接受度仍然不高。当前社会对零工人员的认知依然停留在无法获取稳定的全职工作,不得已去寻找临时性和门槛较低的临时工作,且以体力型劳动为主。零工市场议价主动权掌握在雇佣者手里,主要是因为零工人员多、门槛低、竞争激烈,雇主可以有较大的人员选择空间,加之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零工人员的工资标准会被压低。零工从业者议价能力较弱,甚至有时候无奈接受许多“霸王条款”,议价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上,零工人员从业压力大。安徽池州人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池州人网招聘网站显示,2024年零工市场规模持续扩大,35岁以上的零工人员占比超6成。同时由于零工人员多、门槛低、竞争激烈,雇主可以有较大的人员选择空间,加之零工人员的结构与用工主体的需求不匹配,企业的推广成本高,零工的资质核实难度大,进一步导致零工人员的工资标准被压低。由于零工人员与雇主之间缺乏稳定的劳动关系,一些传统的如健康险、节假日慰问等工作福利难以享受,缺乏保障。不稳定的工作性质使零工人员丧失长期的职业培训机会,职业发展路径受限。零工人员工作时间不固定,由于工作模式灵活,他们可能需要随时待命,长时间工作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生活平衡,增加了心理压力。零工经济往往被视为临时或兼职工作,对于寻求稳定职业发展的人来说可能不是一个长期的选择,这就导致职业认同感下降。

二、推动零工经济健康发展几点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制度保障。一是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对平台、企业、劳动者各个层面探索制定适应“零工经济”新业态特点、有利于公平竞争的从业规则,落实平台安全管理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完善劳动法相关规定,明确适用于零工经济业态的新型用工关系。完善零工市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基础数据库的精准性,为零工人员和雇主提供更智能化的用工匹配需求。二是增强政策倾斜。建议政府从财税政策、技术创新等方面,对优质平台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推动互联网平台经济、零工经济发展。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优质服务资源参与零工市场建设和运营管理,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建设线上加线下“零工市场”,建设省市级零工服务平台,强化零工快速对接服务。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零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服务,有助于提升零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推动零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引导和监督,推动行业规范化。一是明确责任底线。为平台及相关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划出“硬杠杠”,提高公司资质、管理模式等准入门槛,加强平台监管,严厉打击黑中介、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指导和督促用工主体规范招聘行为,落实用人单位用工主体责任。对零工从业人员就业、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社会保险、平台算法等明确保障底线,合理承担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相应责任。二是加强执法检查和社会监督。政府应加大对零工市场的监管力度,定期开展执法检查,打击非法用工、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同时建立投诉举报机制,鼓励零工积极维护自身权益。三是推动行业自律。鼓励零工经济行业协会等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推动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质量评估等方式,提升零工经济的整体服务水平。

(三)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增加认同感。依托广电、网络、自媒体等媒介,宣传零工经济的服务优势,扩大零工经济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增强零工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同时,加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帮助零工人员了解自身权益,提高维权意识和安全意识。

(四)加强职业培训,提升零工技能。一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零工的能力和素质,提供符合市场需求、易学易用的培训信息,引导有培训需求的零工参加急需紧缺职业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二是支持创业培训。对于有创业意愿的零工,提供创业培训和指导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创业。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