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由安徽等6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研学旅游作为教育与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我市积极探索,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鼓励旅游业单位开展文化研学活动,但现有研学游基地小而散,发展水平不高,旅行社推动力度不强,有待进一步挖掘整合。为此,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构建研学产业体系
一是制定地方标准。根据我市研学需求,由教育、文旅等相关部门牵头制定,研学基地/营地建设标准、研学课程标准、研学机构发展标准(包括主体规模、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学质量、服务标准等)等一套地方标准体系。
二是优化基地布局。携手行业专家及本土精英团队,共同绘制研学蓝图,创新构建市域研学产业空间布局,精心打造“池州研学地图”。塑造城市研学独特IP,明确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及行动路径。
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可借鉴西安市《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实施意见》,鼓励研学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对入选国家级、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研学线路推荐名录的给予资金奖补,积极扶持研学经营实体。
四是完善服务设施。加强研学旅游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对景区内的交通、餐饮、住宿、卫生等设施进行升级或增设。根据研学活动需求,设立专门的研学区域,配备必要教学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展示厅等
五是扩大研学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融入研学体系,打造共享型研学生态圈。针对精准目标客群,深入客源地市场开展城市级营销活动。同时,引导企业发掘潜在消费群体,如高校学生、企业白领、退休老人,探索高端定制研学模式。
二、深挖本土资源,打造五大特色基地
2024年,我市8家单位入选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可在此基础上,延伸打造五大研学游特色基地:
一是打造自然研学基地。可依托现有的九华山地质公园博物馆、九华黄精博物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升金湖科普中心、牯牛降生态展示馆、西黄山富硒农旅景区等,谋划一批涵盖自然探索、自然科普、农事体验等研学项目、线路,如:平天湖“水上天路”、九华秘境风景道、秋浦仙境风景道。
二是打造非遗研学基地。可参照国内非遗研学基地成功案例,如烟台市非遗体验馆、潍坊市十笏园非遗空间。集中打造展示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学基地,将青阳腔、池州傩戏、祁红茶精制技艺、九华布鞋制作技艺、生漆夹纻、东至花灯等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通过实物、视频以及AI等多种形式,全面介绍池州非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三是打造历史研学基地。可依托秀山门博物馆、华龙洞遗址科普中心等文博场馆,东流古文化区、元四古村落等历史文化旅游区,化城寺、太平山房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按历史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设计多条“历史存根、文化溯源”研学线路,如寻找“东至姑娘”、跟着古诗游池州等,多角度展示池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魅力。
四是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可结合池州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如池州市革命纪念馆、池州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黎痕红色旅游景区、酉华镇宾山革命纪念馆、龙泉镇中共皖赣特委机关旧址、五梅岭儿童军事露营基地,多点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基地。通过深入了解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参与红色拓展活动,体验红色精神。
五是打造科技研学基地。可依托池州市科技馆为主场馆,以中韩国际客厅科技展厅、星河动力航空基地、东至“星空之城”、陵阳向阳飞飞机主题公园为分场馆,按天文、航空、半导体为核心主题构建课程体系,进一步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集聚师资力量,构建研学人才矩阵
一是建立研学导师队伍。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合培育研学导师机制,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高校专家、金牌导游作为顾问对研学导师集中授课,鼓励和引导学科教师参与研学旅行专业化培训,开展优秀研学旅行指导师评选。
二是优化研学课程设计。强化研学线路串联和研学课程开发,积极组织研学游精品课程评选,将课程时长、内容形式、讲解效果、互动成效等作为考评依据,引导研学游向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三是加强优秀人才引育。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对内与相关院校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体系。对外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加快引进优质研学机构、专业化运营团队,提高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