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池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视支持下,池州地方剧目编创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观众的审美需求日益多样化,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和群众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演出效果和观赏体验,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形式迭代融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目,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从编创宣传池州地方特色小剧目的实践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人才匮乏。一方面,老一辈的演艺人员逐渐退出舞台,新一代的演员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出现人才断层、难以为继现象;另一方面,优秀的编剧、导演等创作人才相对缺乏,制约了剧目的创新与发展。二是资金不足。虽然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对池州地方特色小剧目的投入仍显不足,导致演出质量难以保障,也限制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三是剧场欠缺。相对于周边地市,我市剧场数量总体不足,仅秋浦影剧院(正在改建中)具备一定的演出能力,其余场地多为以召开会议为主的场地,在舞台深宽、音响灯光设备、道具吊摆空间等方面,均法满足剧目展演需求。
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挖掘和运用好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打造文旅支柱产业,厚植城市发展软实力,建议如下:
一、池州拥有丰富深厚、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长江文化、诗歌文化、戏曲文化、佛教文化等,建议出台《关于推进地方小剧目创作的指导意见》,依托这些优质文化资源,创作更多时代特点、安徽特色、池州特征的小剧目,展示池州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情。一是推进文旅融合。融通文化特色与旅游特质,编创一批地方特色小剧目,推广“诗路”旅游产品,推出“诗词带你游池州”等旅游线路,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推介池州地方特色小剧目,如可举办“池州特色小剧目展演”,鼓励市内外文艺工作者创作与池州相关的戏剧、小品;在九华山、秋浦河、杏花村等旅游景区景点,设置小剧目实景演出,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体验池州地方文化。提升池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推进农文融合。将九华黄精、秋浦花鳜、硒茶硒品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和文化产品,作为小剧目创作和演出的主题或主角,在演出场地周边以伴手礼或文创产品的形式,打造“池州礼物”品牌,提升这些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知名度。譬如,编创一部九华黄精传说为主题的地方特色小剧目,通过故事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刻画,让游客在观看剧目的同时,愿意购买相关的文创产品留作纪念。
二、鼓励市场运营主体创作更多地方剧目,支持本地院校和艺术团队参与小剧场剧目创作,共同推出更多红色题材、现实题材和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小剧场精品剧目。建设池州特色小剧场,?配备灯光、音响、观众席、休息区等先进舞台设施,满足戏剧、话剧、音乐剧、小型音乐会、舞蹈表演等多种演出形式需求。设立小剧目孵化中心、组织小剧场精品剧目展演展播等,完善小剧目创作、建组排练、剧场匹配、常态演出的剧目创作生产链。创新小剧目表达形式和表现形态,建立专业运营团队,策划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出节目,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团体来池演出,联合当地文化机构、学校、企业等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艺术展览等,推动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创意引领、沉浸体验的数字艺术新场景,构筑原创作品和实验性作品的孵化和展示平台,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演艺新体验。
三、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规划建设一批小剧场。每年认定一批省级、市级示范小剧场和小剧场精品剧目,支持小剧场创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并把小剧目创作生产纳入文艺相关资金等扶持范围,把小剧场演出纳入文艺节庆活动、公共文化服务配送菜单。
实施小剧目编剧人才培养项目,通过举办培训班、引进急需人才和专业团队等多种渠道,构建新一代演员、编剧、导演等创作人才队伍。鼓励文艺院团驻场演出、合作演出,吸引名家名角到小剧场演出、参与小剧场剧目创作;组建小剧场联盟,实行品牌连锁、人才资源共享,以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支撑小剧场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商业演出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池州地方特色小剧目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