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协提案
[5届4次]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壮大文旅产业的建议
浏览次数:72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26 16:21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1月21日,省委书记梁言顺在参加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池州市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优化全域旅游布局,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现路径,在厚植高颜值生态上取得更大突破。”我市以全域旅游理念推动发展环九华山、池州主城区、沿秋浦河、环升金湖四大片区现代文旅业。优化全域旅游布局,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彰显千年古城魅力,培育文旅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建议:
  一、强化党委政府主导,做好政策支持文章。一是高位推动规划布局。将文化旅游类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有效保障文旅产业设施、项目用地需求。合理规划布局客运枢纽,打造集铁路、民航、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交通网络,完善大通道,畅通微循环,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障碍换乘。二要强化资金支持。设立文旅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给予文旅景区建设、品牌创建、业态开发、引客引流、宣传推介、人才培养、文创产品研发等资金奖补。加大金融支持,在首贷培植、金融辅导、融资担保、专项债券、消费升级等方面,金融助力文旅企业发展。三要建设人才队伍。深化校企合作,稳固联合培养机制,开展一批创新型、示范性、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以紧缺急需的文化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大文化创意、文化艺术、康养度假、旅游演艺、电商直播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拔尖人才,形成国际化、标准化、本土化的高层次文旅人才梯队。
  二、复建历史文化遗存,增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一是盘活闲置资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守正创新。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盘活闲置文化资产,规划筹建历代名人游池州馆,将陶渊明、李白、杜牧、包拯、岳飞等众多文人雅士徜徉池州的诗文及历史,以及池州本土重要人物(黄观、杜荀鹤等)相关足迹及故事完整展示,成为主城区新的网红打卡点和研学游基地。二是挖掘山水诗词文化。在齐山选址建设杜牧名人馆,集中展示杜牧生平,结缘杏花村以建造翠微亭的历史,还可以植入明代的《翠微亭记》,彰显千年名亭和文化齐山底蕴。挖掘传承昭明文化,提升我市拥有的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昭明文化品牌影响力。同时,复建明清府治,杜牧弄水亭等一批池州历史上重要的人文古迹,增强历史名城千年底蕴。三是做足科技赋能文章。加快推动各文博场馆升级,尝试推出李白游秋浦,杜牧与池州等一批沉浸式项目,推动名人文化、诗词文化和山水文化传承活用,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旅游体验,如AR导览、VR体验等,用科技力量赋能文旅融合。
  三、加大双招双引,推动城市文旅引流出圈。一是加快传统景区品质提升。加大双招双引,推动杏花村十二景的整体旅游发展,将杏花村打造成诗酒文化和村落文化的首选地,提聚人气。做好万罗山景区周边环境治理,统筹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深度挖掘万罗山山水文化和诗词文化,打造贵池区南部片区重要的山水文化体验地。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团队力量打造棠溪石门高、乌沙马石矶、殷汇仰天堂、灌口古石城遗址、东流老街、陵阳古镇等一批网红打卡点。培育齐山平天湖、秀山门、九华天池等旅游新业态。二是积极打造文旅融合新产品。推动民国建筑赵家洋房和鲍家大屋的传承利用,加快孝肃街整体招商与商圈进驻,引导培育地方非遗、民国风、文创书屋、国潮体验、池城老字号等,打造一批具有池州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产品。加快老池口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持续举办池州“秋浦有闲意城市嘉年华”夜市经济,激活市区文旅消费,不断点爆主城区旅游热度,推动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引流出圈。三是打造历史城市新IP。加大城市历史建筑及历史遗址的修复和宣传展示力度。创新营销方式和推广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知名媒体、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型媒体和平台开展池州文旅宣传和推介。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研学、历史人文、康体养生、亲子度假等精品旅游线路,继续举办杏花村文化旅游节、齐山诗歌会等节庆活动,打响杏花村和齐山文化价值品牌,大力发展城区会展经济,推动旅游与新型业态产品深度融合发展,开发一批有城市代表性的文创产品,打造城市新IP,推动城市文旅引流出圈。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