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协提案
[5届4次]关于打造池州全域绿色经济产业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建议
浏览次数:67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26 16:18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便是搭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桥梁。池州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池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擦亮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名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程,不断厚植生态屏障,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目前仍然面临着生态家底不够明晰、规划布局有待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待拓宽、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做好顶层设计
  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制度等手段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构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领作用,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相关理念体现在各级政府重要发展规划、计划中去,同时可探索编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规划。二是加大相关领域政策供给。制定与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相关领域政策体系,如生态产品供给的激励政策、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与认定规则、自然资源与生态产品确权制度、生态产品交易的市场规则、生态产品抵押/质押/入股等金融政策、生态产业发展的土地政策等,以全方位的政策体系助推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深入解读和宣传林草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的创新做法和典型案例。大力培育普及生态文化,加快形成绿色价值观、消费观、发展观,形成政府积极引导、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二、厚植生态家底,蓄积发展动能
  拥有厚实的“生态家底”,是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必要条件。各地要探索建立调查监测和价值核算机制,摸清生态家底,在生态产品“度量难”上取得新突破,以科技、数字等新业态赋能生态产品的调查监测,结合“三调”数据和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全面摸清全市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等底数,科学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生态示范点建设申报方案》和《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实现方案》。
  进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不断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推进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厚植“生态家底”,蓄积发展动能。
  三、合理规划布局,优化发展空间
  坚决守牢“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
  (一)合理规划布局。一是要明确发展目标和原则,突出以人为本和生态循环理念,以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二是制定和协调多种规划,进行合理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第一,突出整体性,依据已批准的池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和部分村庄规划以及待批的村庄规划,结合全市生态家底,侧重于核心自然资源及生态产品进行总体布局的总体规划;第二,突出对全过程的规划引导,统筹“生态+”特色产业、和美乡村、千万工程、文旅康养及民宿餐饮等专项要求,单独编制涉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专项规划,为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全面绿色转型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三是建立生态产品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制度。
  (二)优化发展空间。一是生产空间要以集约高效为目标导向。围绕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构建以特色生态产业示范引领,以县域特色产业多元支撑的“N+X”产业体系。二是生活空间要以宜居为目标导向。加快生态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步伐,突出净、绿、美,提升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三是生态空间要以山青水秀为目标导向。紧扣城市生态发展的形象定位,不断坚持“旅游+”“+旅游”等模式双向发力,通过空间全域构筑、产业全域联动、服务全域提升,推进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建强转绿链条,实现生态变现。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抓手。
  (一)产业生态化培育绿色经济动能。
  立足绿色转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在传统产业绿色化方面狠下功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绿色能源替代和节能技术,改造更新生产设备和工艺,严格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政策措施,深化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推动钢铁、工程装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链条,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产业在池州发展壮大。
  (二)生态产业化助力推农业农村发展。
  利用我市丰富多样的优质生态资源,结合悠久的历史文化,开发康养、旅游、休闲等生态产品。以生态产业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以产业化利用、市场化交易、价值化补偿为重点,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培育更多生态产品走向市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数据”到“经济”,靠的是产业培育和产品输出。将池州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优势融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发展中去。农业方面:结合各地情况打好绿色生态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品深加工,探索制定区域绿色认证目录、标准,进一步打通生态农产品“溢价”增值的通道;工业方面:充分利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评价、生态产品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等成果,推动生态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服务业方面:突出池州特色,精准定位,挖掘各类生态系统蕴含的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提质升级生态产品文化服务资源。
  (三)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支撑体系
  1、金融赋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探索建立“两山银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推出以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林下经济预期收益权、生态补偿收益权等绿色信贷产品。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等多元化融资模式。创新信用贷款服务、生态资产抵质押贷款产品,助力生态资源收储与资金调配。
  2、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下生态产品实现机制。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项目组合开发、统筹推进,将生态产品价值释放到如文旅康养等关联生态产业,以产业盈利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探索以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建设领域,探索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环境、社会投资基金,鼓励建立公益性生态保护基金。
  3、加强科技支撑。加强对林草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创新的研究,强化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高端智库。聚焦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理论、核算规范、实现路径等方面,培育和规范第三方专业支撑力量,定期举办林草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讨活动。
  五、精准生态补偿,激发护绿动力
  生态补偿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合理调整相关利益各方生态及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是促进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一是精准生态补偿的对象、范围。补偿对象方面,探索在市域范围内建立以国土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反映生态产品输出、输入关系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的精准度;县级层面上,优化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与生态补偿利益分配机制,促进补偿资金在镇、村集体和农民等不同生态保护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补偿范围方面,合理优化水域、湿地、林地、园地、耕地等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范围,探索逐步将“特色水产养殖地”“水生蔬菜地”“种质资源”“传统村落”等纳入生态保护补偿。
  二是精确生态补偿的标准。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以及生态产品价值的变化情况等,进一步精确量化全市生态补偿标准,提高补偿标准的科学性。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