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政协提案
[5届4次]关于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创新池州基层治理新模式的建议
浏览次数:72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26 16:17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六尺巷时,要求“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广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深化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村(社)党群议事协商机制,持续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基本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但城乡基层矛盾纠纷易发多发、“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闹不信理”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建议:
  一、坚持党建引领,主动预防矛盾。构建“四级书记一起抓”基层治理责任体系,聚焦基层治理难点堵点、群众关切共性需求、久拖未决的疑难问题,全面推行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完善镇、社区两级“大党委”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按照“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化解在小”思路,深化“党组织+网格长+政法干警+党员志愿者+住户”网格治理模式。以基层党组织为“轴心”,汇聚多方力量,组建区域化“党建联盟”,开展组织共建、党员联管、资源联享、服务联抓、治理联动“五联”活动,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参与。探索“主题党日+群众说事会”制度,聚焦发展大事、民生实事、邻里琐事,开展全流程跟踪督办、全链条闭环管理,通过群众“说事”理民意、集体“议事”汇民智、为民“办事”解民忧、群众“评议”顺民心。
  二、坚持多元协同,靠前化解矛盾。整合群众来访接待中心、诉调对接中心、综治中心,建成“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设立住建、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接访窗口,建立法律工作室、心理咨询室,进驻速裁团队和劳动争议、婚姻家庭等行业性调委会,实现信访、调解、仲裁、诉讼一揽子为民解忧。加强乡贤参与基层治理平台载体建设,完善乡贤理事会、乡贤参事会、乡贤评理堂、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乡贤协商制度。深化“温暖调解”品牌,开展“金牌调解员”评选表彰,创建一批以金牌调解员命名的“金牌调解室”。加强“村居法律顾问”建设,组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大力推动基层服务站点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有机结合。发挥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作用,搭建镇(街)、村(社)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室、社情民意信息站,收集反映民情民意、协商解决群众难题,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
  三、坚持文化赋能,有效减少矛盾。全面推行“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积极开展系列邻里志愿服务、人物专访、“微宣讲”活动,弘扬“和为贵”“谦和礼让”精神。大力推广治理积分制,设立村(社)“积分超市”,引导群众以善行换积分、以积分“得实惠”。健全以公安民警为主导、村(社)治保会力量为骨干、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的治安联防工作网络。充分发动商户、安保人员、社区工作者及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围绕商业街区、校园周边、公园广场等区域,常态化开展联防联控。积极探索“互联网+调解”,为群众提供“你提我办、诉事速办、难事联办、急事即办”点单式服务,实现全流程“掌上”在线预约、线上解纷新模式。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