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鳜鱼、贵池霄坑绿茶、东至食用菌、石台富硒米、九华黄精……一种味道,就是一方特色;一个品牌,就是一种记忆。近年来,我市搭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风”,立足“山、水、土、气”资源,大力发展以粮油、家禽、水产、中药材、茶叶、林特等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绿色食品产业,一批批土特产频频出圈。但从生产、销售等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品牌和产品价值挖掘不够深、发展模式比较单一、营销手段不够强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营造优良发展环境。深入调研各县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发展、销售现状,调研特色农产品的育种、生产、加工、销售中存在的金融、技术、人才、基础设施、营销、物流等短板不足,用足用实用好国家、省、市有关优惠扶持政策,并结合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为我市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二、整合公共品牌,赋能区域产品价值。池州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不乏众多的优质农产品,但是想要闯出大市场,必须深耕“差异化”和“特色化”,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大力培育、招引一批知名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创新、提升,争创地理标志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整合现有的区域性公共品牌,对授权使用的农产品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统一包装、形象设计、品牌开发和质量把控,提升“池州鳜鱼”“东至黑木耳”“石台硒品”“九华黄精”“皖南土鸡”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积极参加各类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博览会,进一步扩大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三、探索多元模式,助推形成产业集群。在稳定发展优质粮油、水产、家禽、茶叶、中药材、林特生产等六大主导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全方位开拓农业资源,提升传统农业,做优休闲农业,做强观光农业等,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深加工等后续产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创新“代建代管代销”产业模式,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怎么存、怎么卖等问题,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探索实践。主要围绕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重点领域,策划农业产业项目带动产业集聚。
四、抢抓时代需求,提振销售消费信心。“卖难、买贵”不仅是大宗农产品的痛点,也是阻碍特色农产品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其根源在于宣传不够广、溯源无途径、供应不畅通。要抓住并使用大数据的力量,一方面依托行业龙头企业覆盖全国的供应链网络及信息化技术,将优质产品向销地输送,将市场需求向产地传达;另一方面挖掘网络直播及其商业潜力,市及县域要培养一批拿得出手的相对专业的农产品直播主播,在网络上扩大池州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要借助溯源平台,储存管理农产品生产、检验、储运、消费等各环节数据,实现数据公开可查、不可篡改,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提高对品牌的信任感,让“吃得到猪肉,也看得见猪跑”不是梦。要提高物流供应效率,加强与食材供应链龙头企业的供应链网络衔接,实现配送路径、运输方式的优化,降低出行时间、降低空载率等,从而减少物流的费用,让池州特色农产品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