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县级医院儿科医师,在近几年临床工作中面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患儿逐年增加,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冷漠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情绪和行为,还可能对学业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特定群体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如孤独、自卑、暴躁等。这些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因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学业压力等因素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社会因素,社会竞争压力、网络环境和媒体信息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现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基于此意见建议:
1、建议设立婚姻家庭课堂,鼓励备孕夫妇学习优生优育优教的基本知识,引导备孕夫妇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将0至3岁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纳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畴;
2、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建议学校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创设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3、加大力度提升县市级医疗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能力,探索在综合性医院建立儿童精神(心理)科,开设科普教育和疾病筛查诊室;
4、建议加强乡、县、市妇幼保健机构相关人员儿童心理健康业务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强化专业化水平;
5、积极倡导健康生活习惯,鼓励青少年进行足够的运动和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对手机和网络的过度依赖。
6、完善本市心理咨询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面向中小学校师生、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心理咨询热线,实行规范统一的心理咨询分级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