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不断加深,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2024年1月,国家工信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24〕12号),《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9月3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对我省未来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并作详细部署,同时围绕支持未来产业发展出台若干措施政策。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池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产业强市、生态立市、人才兴市战略,全市在未来产业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得了显著进步。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78.2亿元,同比增长6.4%。1-10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增速居全省第2位。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6%,比全省高7.2个百分点。池州市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高地。但是,对标省内先进城市,在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还存在区域产业布局同质化、新兴产业发展有待提速、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未来产业布局滞后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区域产业布局同质化。受地理区位、园区主导产业定位等诸多因素影响,池州市部分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相近,并未有太大的区别,例如江南产业集中区、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高新区三大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均涵盖了装备制造业,主导产业同质化,不利于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新兴产业发展有待提速。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66户,比去年同期减少27户。新增入规企业户均产值4226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790万元)3564万元。其中,新建投产企业户均产值7185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079万元)6894万元,与周边城市比,低于铜陵5341万元,低于安庆1268万元,低于黄山18007万元,全市未来产业发展有待提速。
三是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受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研团队、高级别科研项目、高能级科创平台等资源制约,我市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2023年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仅占全省1.67%,高企总数占比仅1.6%。2023年全市研发投入23.7亿元,占GDP比重2.13%,低于全省研发强度(R and D)均值2.69%。
四是未来产业布局滞后。我市聚焦半导体、新材料等九大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但对照国家出台的六大未来产业方向,我市目前仅有以星河动力、飞渡航天为首的商业航天、青阳宝镁轻合金及半导体前沿新材料的未来产业,但相比国内、省内发达地区,我市在通用人工智能6G、元宇宙、量子信息、光电子、基因技术、合成生物、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布局较为滞后,例如,芜湖市已开始布局合成生物产业,目标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为积极培育构建池州特色、错位发展的未来产业格局,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现就围绕我市如何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几点建议,具体如下:
一是因区制宜摸清产业链分工。在现有九大新兴产业基础上,制定各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图谱、招商地图和支持政策,明确未来产业布局。首先各个园区的产业基础与结构是不一样的,必须要摸清当地的产业现状,找出优势产业;其次,必须围绕政策导向来做。不少地市都因地制宜地推出过自己的产业扶持政策,扶持的方向不尽相同,这有可能成为园区定位突破的关键。如经开区重点扶持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区扶持铝基新材料产业,贵池区扶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最后,各园区不要盲目追求产品线的完备,可以更多地采取跟随与承接的策略,园区则要紧扣主导产业,认真规划每一个未来产业,确保园区能够服务到整条产业链。
二是编制并实施《池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遵照《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聚焦国家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重点方向,编制并实施《池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在巩固我市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商业航天、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等未来产业,力争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行动方案可围绕未来产业人才引进、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未来标志性产品打造,未来典型应用场景、孵化培育未来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特色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等方面提出具体量化性的数据指标。
三是加大对未来产业的资本投资。未来产业潜在价值巨大,需要资本持续投入。建议统筹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制造强省等政策资金,有效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本投入,加快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未来产业,同时,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共同助力我市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由市财政、产投联合制定未来产业资本支持政策。
四是遴选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是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载体,创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对池州市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我省制定了《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明确“7+N”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方向。我市结合实际,正加速布局商业航天、镁基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针对创新资源丰富、新兴产业基础良好、体制机制健全、未来产业方向明确且区域相对集中的省级以上开发区或特色园区,建议市政府组织发改、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开发区、头部企业等单位自主谋划,遴选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例如可以结合《池州镁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6年),遴选千亿级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率先开展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试点。
五是聚集未来产业创新要素。科技创新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建议我市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以及规划的未来产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例如青阳经开区与重庆大学合作共建镁基新材料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池州经开区与清华大学共建车规级芯片研究院、江南江南集中区与合工大共建轻合金产业研究院。共同开展科研攻关,破解束缚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颠覆性技术难题,实现创新产出;继续用好“科创+飞地”,推行“外地研发+本地制造”模式,利用已建成的G60科创走廊池州科创中心、中关村IC设计园“芯创空间”等科创飞地,聚焦池州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开展项目、人才招引和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打通创新资源与池州本土产业链接通道,为我市未来产业科技创新蓄势赋能。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池州市较早谋划未来产业发展,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方向,顺利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池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