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建言献策
以产业创新项目带动引领“十五五”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经济委
浏览次数:290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24 11:1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综合内外部发展环境和我市发展阶段看,“十五五”是发展动能加速转换、新兴产业加速扩张的关键期,产业则是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十四五”以来,我市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产业层次仍偏低,中下游深加工占比不到30%,产业集聚度不高、发展生态还不完善,半导体等九大新兴产业龙头培育不足,全市单项冠军、国家级企业平台、百亿企业、上市企业等主体数量大体只有湖州的1/10、铜陵的2/3,生产性服务业短板也较突出。

为此,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谋划的关键节点,用产业思维谋划研究好“十五五”发展思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池州发展至关重要。

一、坚持产业强市,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筑规划最强支撑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池州来说是一次奋起直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会。要抢抓产业能级加快跃升、业态广泛涌现、供应链价值链重组的时代机遇,围绕全市产业体系“一链一策”加强全产业链诊断,优化产业梯次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优做精做出名气、基础产业做新做强做大规模。半导体、镁基新材料、商业航天分别是池州技术沉淀最久、资源禀赋最足、发展阶段最新最具广阔蓝海的产业,要聚焦产业龙头,每个产业至少引育2-3家有垂直整合能力的头部企业、品牌企业,增强行业内话语权、影响力;要强化政企联动,聚焦创新链的“一头一尾”,即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加大投入,力求在大尺寸晶圆、高端封测、三代半、镁应用场景开发、可回收重复利用火箭等领域及早突破,加快健全产业基金支持体系,推进高能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发展科技研发、检测认证、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配套,打响池州“生产+生态+服务”品牌,打造长三角一流的半导体、镁基新材料和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基地。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存量大、产出大,是全市工业发展的底座,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引领,以大规模技改升级进一步激发产出潜力,抢占市场,迅速做大做强。

二、坚持项目为王,以高质量项目赋予规划生命力。高质量发展的支撑靠项目,拼经济关键是拼项目、抢项目。要以规划战略指导项目谋划,以项目落地实现规划目标。落实“管行业管投资”机制,推动各地各业扛牢项目谋划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快推进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合池铁路、花庙水库等一批“十五五”续建和一定要实施的项目,推动池宣高铁、棠溪抽水蓄能电站、宝镁二期、全钒液流电池新型储能等一批重大项目尽早落地。要坚持项目谋划宜早不宜迟、宜细不宜粗、宜大不宜小,聚焦国家所需、池州所能,深入研究最新政策机遇和市场趋势,围绕科创产业、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社会民生及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自上而下”专业指导、“自下而上”主动策划一批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符合省战略部署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强力推进招大引强,加快成立招商公司,大力推行基金招商、科技招商、场景招商等新打法,力争产业龙头、科技龙头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将项目是否纳规作为项目实施重要依据,在土地、资金等重大要素配置时优先考虑,推动全面形成层层谋项目、各行各业拼项目的工作格局。

三、坚持民生为本,以共建共享共富的价值导向提升规划亲和力。产业增效、居民增收往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产业发展也要强调以人为本,要把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来抓,聚焦科创产业、城市枢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加快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更新,常态化办好一批民生实事,优化城市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社保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增强县城服务辐射能力,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一县一策”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扩大就业岗位供给,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以优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广阔的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提升招才引智、育才用智、留才留智质效,实现“人、产、城”互促共进。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