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建言献策
“三通三解”共筑高质量充分就业之路
市政协社法委
浏览次数:228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24 11: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319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727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1305人。当前全市就业局势整体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监测的样本企业求职倍数虽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仍在1以上、平均1.2左右,招聘岗位多、应聘人员少,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帮扶的精准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为此建议:

一、疏通思想,解决就业“想不想”问题。一是强化源头开导。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个性化,“慢就业”“缓就业”观念持续蔓延,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和指导,另一方面教育和人社等部门要接续做好大学生毕业前和毕业后“前后脚”服务,系统推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二是强化城市引力。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发展活力行动方案》,增加经济“增长点”,增强城市“软实力”,增添城市“吸引力”,让更多劳动者愿意回池、留池就业。三是强化企业体验。加大与市内高校乃至省内高校合作力度,以求职者视角对全市优质企业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沉浸式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让求职者就业更有信心、更有意愿。四是强化业态认同。进一步优化直播带货、网络创作等自由职业、灵活就业等就业新业态的社会认同度,并积极向上争取在国家职业目录中赋予正式职业名分,给予相应社会地位,提高上述新职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引力。

二、畅通路径,解决就业“能不能”问题。一是构建联动格局。建立政府发动、部门行动、政策催动、市场互动、创业带动的“五环联动”工作机制,促进财政、税收、产业、培训、落户、补贴等措施与就业政策协同发力,有序推动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将就业指标作为宏观政策调整的重要考量,使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形成强大的就业带动力。二是提升服务矩阵。整体规划并提升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格局和能级,探索实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培训机构、用人单位、街道(社区)多位一体的新型服务联动模式,推进城区服务圈、社区就业圈、零工集聚圈、劳务生态圈互融互通,努力实现“不挑不拣家门口马上就业”,形成富有池州特色、真正管用的就业促进矩阵。三是推动人岗相适。客观认识高校毕业生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围绕产业、紧扣形势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尽快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补充培训专项计划,针对就业量大的战略新兴产业用人需求,对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免费培训,改善就业结构。四是优化创业陪跑。坚持创业池州战略,依托发改、科技、工信、农业农村、人社等部门推动各类创业创新孵化载体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持续完善并优化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补贴和创业服务“四位一体”创业支持体系作用,坚持推进全周期陪跑,促进重点群体创新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三、打通梗阻,解决就业“好不好”问题。一是数据互享。建立完善重点企业用工数据库、求职人员资源库和人社服务政策库,推进人社、教育、公安、民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共享比对,根据人员身份、教育程度、生活状况、信用层级、就业情况等精准识别、精准画像,择优推选合适岗位、享受合适政策,切实减少中间环节效率损耗。二是执法互动。进一步清理各种隐性就业歧视,完善包含就业新业态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国有单位应带头消除招聘中学历门槛、资历条件过高等不合理规定,积极营造公平、清朗的就业环境。三是资源互通。加强园区内部、园区之间及园区与城市之间互动,完善生活、娱乐、文化设施配套。发挥企业工会和非公党建职责,探索行业内主导企业带动、行业间示范企业联动,打造企业职工互动平台,指导企业涵养企业文化、谋划发展前景,创造出更加灵活且具包容性的工作环境,不断提升职工满意率和忠诚度。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