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随着社会治理权责重心下移,基层治理任务越来越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斤重、下面一根葱”等问题十分突出,“小马拉大车”式的结构性困局日益凸显。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聚力推进基层治理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机制不健全、事权不清晰、资源不共享、服务不精细等问题。如何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课题。为此建议:
一、完善机制,健全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基层治理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一方面,建立基层治理分级办理机制。明确各层级办理事项范围、流程、时限,建立基层事项上报、分流、处置、反馈、评价等线上闭环处理机制,打破部门与部门、属地与属地以及部门与属地之间存在的职能壁垒,推动“各自为战”向“全面协同”转变,实现“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另一方面,建立事项清单及准入机制。全面推行“权责清单”制,梳理市域基层治理事项清单,明晰权责关系,厘清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治理职责,明确政府的职责边界与协同流程,确保事项清单“依法依规、权责分明、行之有效”,推动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各司其职。
二、整合网格,推动基层治理“一网统管”。强化网格化管理基底,建立基础网格标准,健全网格管理运行机制,构建全域数字化网格体系。一是建立网格标准,推动“多格合一”。明确社区基础网格划分标准,推动党建、政法综治、民政、环保、城管、信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多格合一”,实现部门业务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度融合,推动“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二是健全运行机制,推动网格管理。以基层网格为基,建立健全发现、上报、处置、反馈、评估、问责的网格运行管理机制,推动网格服务管理更具实操性。综合运用全程督办、定期调度等方式,促进基层问题高效规范解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全覆盖,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三、共建共享,夯实基层治理数字支撑。打造市域基层治理平台,推动数据融合共享。在平台侧,依托市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整合市级事件协同处置平台和贵池区社会治理平台已建基础,打造市域基层治理平台,横向联通同级业务部门,纵向打通市、县两级事件流转渠道,实现基层治理事件跨部门跨层级流转、交办、督办。在数据侧,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数据共享利用机制,实现基层治理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基于市级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以市域时空数据“一张图”为纽带,将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人、房、事、物、情、组织等基层治理数据,按照管理层级封装到网格治理单元,聚“条”为“块”,以“块数据”理念实现各类数据快速融合,支撑不同基层治理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四、立足民生,拓展基层治理智慧场景。立足基础民生改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方面,畅通民意反馈渠道。整合对接政务服务平台、12345便民热线、皖事通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提升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效能,让治理方式更智能、更精准、更贴心。另一方面,发展普惠共享的数字公共服务。聚焦群众天天有感的民生实事,开发推广便民服务小程序和特色应用,丰富基层治理智慧场景。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推动更多公共服务高频事项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到智能精准、便捷高效、规范有序的民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