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制造业是经济命脉、强省之基;通过“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
一、凝聚社会各界大共识,营造亩均论英雄的浓厚氛围
经过十二五、十三五的不懈努力,我市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但也要看到,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特别是土地供应和能耗日趋紧张,各县区不少招商引资项目,都由于能耗原因难以落地。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占有良好的土地等资源,却产出效益低下、土地利用低效、能源消费粗放。2020年浙江全部规上工业亩均税收27.5万元,我省各类开发园区为11万元、国家级开发区为18.3万元,全省试点马鞍山为14.75万元。我市6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中,亩均税收达11万元的仅3家。这些问题和差距,都在倒逼我们必须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必须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开展亩均效益评价,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是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等高对接长三角、奋力追赶沪苏浙的现实选择,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破解发展新难题、树立前进风向标的内在要求。应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做好宣传引导,引导企业转变发展理念,积极配合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为亩均论英雄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下足精益求精绣花功,形成经得起检验的评价结果
日前,市政府出台了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但《实施意见》只是总的原则性指导意见,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形非常复杂,远非一纸文件所能穷尽和解决。为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这里以界定企业用地面积为例,搞准用地面积是亩均效益评价最基础的工作,用地面积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具体有多种情形:有土地使用权证的,应该按登记面积计算;没有土地使用权证,但有土地出让合同、租用协议或厂房、办公场所租赁合同的,建议按土地出让合同、租用协议中的土地面积计算,或按租赁合同承租的建筑面积根据容积率折算;因历史原因,既没有土地使用权证,也没有租赁协议的,建议由当地政府委托第三方进行测量,以测量报告为准;企业实际占用地中还有部分未使用的,建议按实际全部占用地计算。这些数据应由当地自规部门提供,市自规局复核确认。
除用地面积外,其他诸如规下工业企业名单获取问题;哪些企业符合参评范围但可不参与评价;指标基准值计算问题;短期市场波动对企业评价结果影响问题;“一企多地”、“一地多企”如何处理;县区与部门、部门与部门如何既实现数据共享,又避免数字打架;评价结果综合运用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实际操作层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像脱贫攻坚那样,狠下一番绣花功夫,进行深入调研,坚持精准务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真正管用、有针对性的“操作实务”,而绝不能想当然、凭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让企业信服、经得起检验的评价结果。
三、打好结果运用组合拳,树立寸土生寸金的鲜明导向
推行亩均论英雄,评价分档是抓手,结果运用是关键。无法做到全面深入的运用评价结果,评价工作就无法深入人心,得不到企业认可,部门也难以推动。
一是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亩均效益评价纳入市政府对各地的目标管理考核,定期进行调度通报,适时开展专项督查;对各工业园区,建议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制定《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将亩均税收等指标纳入评价办法。安排县区、园区在全市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和表态发言。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评选综合效益10强企业,由市委市政府授牌表彰。
二是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坚持正向激励与反面倒逼相结合,将评价结果与产业政策兑现挂钩,直接刺激企业神经。对A类(优先发展)、B类(鼓励提升)、C类(规范转型)企业,产业奖补资金按梯次以不同比例给予兑现,D类(调控帮扶)企业不予支持。争取省级赋权,实施水、电、气和污水排放差别化价格政策,同时在金融支持、人才招引、市场开拓、荣誉称号等各方面实行差别化联动,推进资源要素向评价得分高的优质企业集聚。
三是强化县域企业能耗管理。健全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体系研究,从县区(管委会)、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推动能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叠加应用,根据评价结果下达各地能耗强度下降指标,并实施分行业用能管控。强化企业用能管理,尽快出台加强能耗管理文件,通过差别化能耗政策,推动能源要素有效配置。
四是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认真贯彻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强力推动批而未供、闲置用地、低效用地,以及烂尾楼项目、僵尸企业清理处置,逐宗分析建设项目未落地、规划用途有调整、用地条件不具备、征地受阻难实施、供地信息出偏差、生态环境受管控等方面的问题和原因,查清权属、位置和面积等情况,提出分类处置措施,为未来发展腾出空间。
五是致力企业帮扶成效提升。浙江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其初衷是为“腾笼换鸟”,因此更侧重于反向倒逼。池州相对来说还是欠发达,应以正向激励为主,避免反向倒逼过度,防止出现“笼空鸟飞”。对D类企业慎用关停退出措施,而应帮助开展“企业诊断”,实行一企一策帮扶,通过加大研发、更新设备、优化工艺、加强内控等措施,来使企业凤凰涅槃、起死回生。
六是设置项目准入效益门槛。结合“标准地改革”,将评价结果运用于项目引进的前置关口,在招商引资中设置亩均税收、亩均投资强度、单位能耗等指标,严把入口关,确保新引进项目发挥预期效益。制定出台《池州市工业项目准入管理细则》,进一步完善项目准入综合评定体系,从源头上为提高亩均效益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