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速通道是地方对外联通的重要节点,是促进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快速通行能力不断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外联通道、出入口等关键部位快速通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调研发现我市城市快速通道还存在瓶颈,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南部“两站一口”枢纽区域综合功能不完善。
高速公路出入口、高铁站及汽车客运站“两站一口”历经多年持续整治提升,交通管理和对外形象大为改观。但由于高铁站、汽车站综合枢纽区域建成于2008年,未能很好统筹考虑到当前客流增量,场站和连接线局部交通组织功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虽经大力整治,但仍存在分区导流功能不完善、交通停车秩序管理难、场站面积未充分利用等问题。随着池黄高铁通车,有关问题将更加突出。同时,高速转盘部分道路尚未整体贯通,交通区域组网尚未完全形成;运送矿石大货车在高速出入口转盘区形成瓶颈,严重影响池州形象和安全;转盘周边环境由于项目建设等因素,尚未能做到区域性规划和提升。
二、东部产业新城通达能力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东部产业新城是我市着力打造的产城融合新空间,座落于此的池州港、九华山机场、正在规划推进的池州东站正在形成新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集疏散中心,是提高城市能级、重塑城市格局的关键支撑,直接影响未来池州交通建设、城市建设发展的品质。但目前这片新兴热土由于前期规划定位以工业园区为主,基础建设和生活配套等要素还难以达到新城区建设标准,与长三角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定位还有差距。虽然清溪大道改造提升等工程全速推进,但连接新城区和老城区的快速通道问题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九华山机场通向主城区的迎宾大道、通向九华山、青阳和铜陵的快速通道,都存在瓶颈,与打造国际旅游示范区不相适应;东部产业新城内部三区(池州经开区、江南集中区、池州高新区)区际交通组织不畅,现有交通干道、市政道路通行能力、建设品质和管养水平也不高,满足群众出行、企业运力需求还有差距。
三、城市西部商旅新组团连接通道建设滞后。
池州城市西部坐落着杏花村、秋浦河等自然和人文生态景观,正在加快形成新的商业、旅游和居住组团。作为该区域重要的城市外联通道,济祁高速公路池州连接线是S321沿江一级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大桥的重要对接通道,连接着乌沙等多个街道、乡镇及多工业园区,关系到周边数十万群众出行。但该连接线2015年左右竣工通车以来,原道路设计为双向四车道,难以满足快速通达需求,而且道路岔口警示标识不够完善,同时景观和绿化建设水平已显滞后,无法匹配池州城市西部高速发展要求,亟待整治和综合提升。
为提升快速通达能力,改善城市形象,加快塑造开放发展格局,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深化改造提升“两站一口”交通枢纽区。建议加快实施火车站枢纽区域综合提升工程,统筹利用火车站、汽车站、公交总站场地资源,综合规划、科学布局,形成人车安全有序分流、站内交通换乘、出租车、其他营运车辆和私家车分区停放、有序乘车的交通组织格局。同时,加快推进青莲路等支路网建设,科学合理施划停车位,统筹提升户外宣传牌(显示屏)、绿化和景观建设水平,形成风格统一、格调协调的交通枢纽和出入口城市风貌。此外,审慎调研论证,做实前期工作,适时规划实施城市轻轨项目。高速下线出入口区域特别是大转盘平交道口区域,要重新布局分流、导流,改变目前日夜川流不息大货车阻碍通行的局面。
二是实施机场主入口综合提升。按照辐射皖西南定位,高标准推进东部产业新城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匹配合池高铁及池州东站、九华山机场改扩建、长江公铁大桥等重大交通节点工程,坚持“外联内畅”原则,加快改善新老城区交通联系,加快完成清溪大道改造工程,保障初步快速通行能力;在保护生态基础上,规划实施平天湖跨湖通道工程。打通东部三区区际交通,着力推进通港大道等建设改造,同时对新区内部支路网分级分步改造。考虑基础配套建设投入较大,建议统筹利用东部产业新城土地等资源,多层次构建投融资渠道,保障资金收支平衡。此外,在保障快速通行同时,为展现池州生态城市形象,建议实施包括迎宾大道在内的绿化彩化提升工程,提高绿化质量和景观设计水平,尤其是建设高品质生态景观小品,并建立常态长效管理机制,重点道路实行“点对点”调度、精细化管理。
三是实施西部连接线提升工程。为提升济祁高速公路池州连接线及其周边建设品质,充分融入和提升城市西部商旅居新组团形象,放大秋浦河及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品牌效应,建议在科学论证基础上,规划实施改造提升工程,考虑该区域人流物流密集度,统筹考虑交通安全因素,建议统一规划道路交口、绿化和景观工程,并预留道路拓宽空间。同时,可在住建部有关规定范围内,适当增设反映池州精神、体现池州文化的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