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优势,在助力服务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积极为选派村、联系村提供帮扶指导,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了良好氛围,但笔者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差距,需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合力推进解决。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机关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少数机关单位党组织存在思想重视不够,不能真正沉下去,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从根本上帮助解决发展瓶颈、治理难点问题,加上一些党员干部对乡村振兴工作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还存在不会指导、不善指导的现象。二是帮助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够。随着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外出,精英人才远离农村,留守群体日渐老龄化,双重“失血”令农村人才出现断层、“空心化”,一些乡村选不出治村能人,导致陷入“无人能为”“无人想为”“有人无为”的困境。对此,机关党组织在人才培育和引进、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方面缺少有效帮扶措施。三是宣传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力度不够。一些职能部门和基层党员干部在宣传贯彻推动乡村振兴政策时,往往通过网络或结合相关活动印发资料等方式宣传多,走村入户采取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去面对面宣传少,导致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认识不清,任务不明,角色定位不准,有些村民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习惯于吃低保、拿补助,满足于温饱。四是推动家庭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不够。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家庭治理作为乡村治理的重难点去统筹推进,从而导致家庭治理与乡村振兴结合的不紧密,缺少相互融合促进的长效机制。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党建引领,建立机关党员干部服务乡村振兴“新机制”。一是建立党建联建机制。主动担当作为,加大联系对接,与联系村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成立由机关单位分管党建工作的领导担任第一书记、联系村党组织负责人为书记、机关单位相关科室和村两委委员为成员的联合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推动构建组织共建、活动联办、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二是建立培训提升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培训方式,对选派干部进行全方位培训,拓宽选派干部工作思路,帮助选派干部熟悉“三农”政策,提高农村工作本领,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三是建立走访帮扶机制。对未派驻选派干部又有联系村的市、县区机关单位,当地组织部门、直属机关工委要加大督促指导,推动重点帮扶任务落实,建立完善走访帮扶机制,聚焦联系村在产业发展、治理水平、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积极帮助协调解决。
二、强化产才融合,打造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新引擎”。一是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后,基层干部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都得到了优化,村(社区)妇联同步换届也高质高效完成,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各级机关党组织要主动作为,积极协助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帮助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干部尽快提升履职能力。同时注重对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退伍士兵、优秀妇联执委及其他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进行培养,逐步壮大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助力培育打造一支乡村振兴“主力军”。二是构建产才融合“生态圈”。引导基层党组织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骨干为重点,建立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经营服务、创业支持一体化的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全面提升。鼓励乡村能人利用本地资源,围绕“农业+”,积极探索农文、农商、农旅结合,发展农业新兴业态,打造一批文化创意、农业体验、科普教育、运动度假为主题的休闲农业精品,拓展农业农民的增收空间。
三、强化宣传宣讲,搭建村民主动投身乡村建设行动“新平台”。一要加大政策宣传。发挥全市各级青年宣讲团、巾帼宣讲团等队伍作用,依托扶贫夜校、村妇女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阵地,组织各类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宣讲,对党和国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政策及各级各部门制定出台的配套扶持措施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解读,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新时代乡村振兴中来,把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宣传到千家万户。二是鼓励能人带动。加大乡村能人典型事迹宣传,通过举办宣讲报告会,引导他们以自身在创业创新、种植养殖、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奋斗经历和成功案例,激发广大村民的内生动力,提高村民参与乡村建设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乡村能人通过传授种养殖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为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帮助销售农副产品等方式,持续增强脱贫户的“造血”能力,帮助其真正摆脱贫困,实现共同致富。
四、强化精准服务,探索家庭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新路径”。一是完善基层调解机制。引导基层党组织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成立由党委政府牵头,司法、妇联、民政、教育、社会保障等部门参加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领导小组,制定乡村干部分片联系包保制度,定期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集中摸排化解专项行动,建立重点隐患家庭台账,明确责任人落实一对一包保。充分发挥村级乡村振兴网格员优势,定期入户走访,摸清需求,及时召开居民议事会(妇女议事会),推动家庭治理重难点问题解决,并对特殊困境家庭给予关爱帮扶。二是注重家教精准指导。通过组织妇联干部、乡村教师、五老人员等家庭教育志愿者进村入户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广泛开展服务指导,增强广大家长或监护人主体意识。发挥家庭教育工作室作用,并定期组织专家深入偏远山区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现场咨询,为提升乡村治理质效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强化美美与共,携手共绘乡村生态宜居和美“新画卷”。一是以“一家之美”推动“全域大美”。市直相关部门要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特色做法,持续推进我市“百千万”乡村“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活动,引导农村广大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清洁美、整齐美、绿化美、协调美、和谐美”五美行动,以家庭面貌的焕然一新促进美丽乡村的改造提升,以“一处美”带动“一片美”。二是以“全民参与”推动“共建共享”。各级机关党组织要不折不扣落实机关在职党员志愿者进乡村(社区)“双报到”制度,主动参与文明创建和环境整治。各基层党组织要推动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引导基层广大党员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积极投身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最前沿。充分发挥群团部门职能优势,动员“清溪姐姐”“河小清”等各行各业志愿服务队走进乡村,加大绿色环保知识宣传,创新开展“净城慢跑”“五清一改”“清白”等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和带动广大村民主动参与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携手共绘生态宜居、家庭和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