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建言献策
推进我市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民建池州市总支
浏览次数:1358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09 09:53

池州市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之一,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我市紧扣“世界文化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建设目标,扎实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旅游融入长三角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距离“等高对接”还有差距,对此,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极核作用,积极参与长三角旅游产业发展分工协作,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快创建步伐,从全域旅游上加快一体化进程

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池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要依照《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总体部署,聚焦“加快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健康养生首选地”发展定位,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按照“梯次推进、市县同创”思路,坚持文化、旅游、生态、康养融合发展,力争3个以上县区成功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整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把池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

二、完善供给体系,从产品、线路上加快一体化进程

深化与“皖浙一号风景道”等精品旅游线路对接,推动池州融入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形成高质量的区域融合发展。一是立足“富硒”“负氧”的生态本底优势,面向长三角客源,大力发展富硒养生、山林养生、生态水疗、高山避暑养生等业态,推进旅游+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以仙寓山为代表的富硒养生基地。二是突出九华山地质文化特色,深度开发地质研学、候鸟旅居、养老度假等业态,以环九华山养生研学旅游基地为基础,加快开发生态养生产品、运动养生产品、饮食养生产品、温泉养生产品等大健康养生产品,打造中国健康养生首选地。三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利用农业景观、农村空间和农作体验,整合优势产业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农业旅游功能,建设一批满足长三角游客需求的乡村旅游休闲示范点、精品乡村民宿、研学基地、红色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

三、实施品牌战略,从营销推广上加快一体化进程

一是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联盟平台,加快推进信息互通、资源互享、客源互送、产品互联、营销互动。二是围绕高铁、机场通达城市及长三角重点城市开展旅游市场宣传推介,开发“航空+景区门票”“高铁+景区门票”等快捷旅游线路产品,携手长三角其它城市共同开发“畅游长三角”、“旅游一卡通”等产品,探索发行长三角市民旅游卡。三是依托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营销联盟、池州智慧旅游等平台载体,综合运用传统+新媒体、线上+线下等营销方式,提升“一池山水 千载诗城”旅游品牌形象,共同打造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区。

四、深化交流合作,从体制机制上加快一体化进程

一是要积极推动建立旅游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旅游一体化发展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有关地方联动推进工作。建立市级文旅部门参加的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由中心区城市轮流主办,形成对话与协商机制。二是建立旅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构建统一的长三角城市旅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搭建旅游市场信息统一平台,联合打造长三角旅游品牌。三是在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与长三角其它城市特别是沪宁杭等重点城市开展深入合作和互动。

五、强化旅游设施建设,从服务配套上加快一体化进程

一是继续强抓国家宏观政策窗口期,积极谋划、争取一批文创新项目,特别是文旅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新业态项目,争取进入国家、省“十四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项目库。二是编制针对长三角地区的优质文旅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长三角旅游企业落户池州。三是突出旅游配套,坚持招大引优,引进高量级旅游酒店、品牌饭店以及旅游管理集团,增加主城区旅游星级酒店数量,有序发展汽车自驾租赁服务业,培育旅游新业态,盘活优质旅游资源。四是针对性推进城市旅游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启动自驾车主题营地及服务驿站建设,尤其是沿景城交通轴线科学规划建设集旅游集散功能酒店和自驾车营地驿站,加大景区山地车赛道、徒步赛道和景城交通轴线慢行绿道建设,围绕齐山—平天湖等城市自然山水和内部绿廊绿地,增加步行骑行专用空间,提高旅游交通的融通性,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六、完善交通网络,从通达能力上保证一体化发展

一是进一步明确交通和旅游相互促进、互相支持的发展思路,协调处理既有与新建、枢纽与通道的关系,强化外通道,疏通微循环,加强联动,突出衔接,围绕旅游办交通、办好交通促旅游,全方位地方便旅客。二是大力谋划对外交通。以航空为先导、高速铁路为支撑、公路为主体、水路为延伸,增强我市景区景点的远程可进入性。三是推进景城快速连接和景区互联互通。研究解决齐石公路、池青沿线等通景公路载重车辆运输频次高问题,保证旅游安全畅通性。加强市主城区到县城及殷汇镇、大渡口镇等节点城镇的快速通道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公路升级改造,提高公路等级,提升全域可达性。四是统筹考虑居民出行需求,推动城市公交向周边延伸,方便游客就近转入景区景点,结合“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科学谋划市主城区到九华山的轨道交通等重大旅游交通项目。有序增加池九公交班次。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