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建言献策
抢抓机遇 深度融入 推动县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石台县政协
浏览次数:1447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09 09:52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池州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石台要结合特殊县情,善抓抢抓机遇、勇于善于作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力推进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建设。

一、科学分析县情,明确角色定位

多年来,石台为重点工程舍让(因陈村水库建设县城迁至70公里外的山区)、为生态环境保护奉献(县域限制开发,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空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集高山深山区、库区移民区、生态功能区、革命老区于一体,先后六次划归不同的四个地区管辖,因此多次丧失建设和发展机遇,是生态资源富县,也是经济发展穷县。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们赢得难得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出台实施更精准的举措,推动欠发达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一重要论断,为石台指明了发展方向、明晰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发展动能。我们要坚定“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空间规划、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配置”五大协同,切实找准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分工协作的切入点、发力点,做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链接发展,争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石台样板”,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二、立足优势特色,深度对接融入

石台县作为欠发达地区,只有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大机遇的“东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有可能“弯道超车”。要把发展落差当成发展空间,对标沪苏浙发达地区,在政策协同上用足用活、在分工协作上扬长避短、在要素配置上自由放开。

一是突出“加速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围绕加快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观念差距、思想藩篱、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坚持“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权必须为”,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人才流动、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协商协同机制,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环境,构建区域一体、公平竞争的投资发展环境,打造集约高效、贴心便捷的“四最”营商环境。

二是突出“群共享”,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加快融入长三角旅游联盟,推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产品互联、营销互动,全面加入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皖江城市文化黄金旅游带。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全县域联动、全行业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推进“旅游+”“+旅游”,构建以县城为核心、牯牛降景区为重点、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按照“全域化、全业化、全天候”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旅游与硒产业、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丰富提升硒养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健身等全域旅游业态,大力发展体验型、沉浸型、互动型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三是突出“原生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长三角地区具有科创优势明显、市场消费活跃、市场潜力巨大、品质消费需求强烈的特点。石台最大的优势在原生态,最响亮的品牌也是原生态,要以“不做第一、但求唯一”的理念,打造“不可复制”的生态样板。依托“山、水、土、气”资源,发挥“富硒负氧原生态”优势,着力培育“生态茶、富硒食品、地道中药材、特色果蔬”等农业优势产业,打造集体验、休闲、康养于一体的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健康农产品基地。依托优质非金属矿资源,引进长三角地区优势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推动石灰石等原材料资源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推进非金属矿由粉体生产向改性应用转变,打造产学研结合紧密、产用协同良好的西部非金属矿产业集中区。加快生态工业发展,扶持鸿凌仪表等本地特色企业发展,推进风力发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

四是突出“金招牌”,打造休闲康养基地。借助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优势,推进健康与生态、旅游、文化、养老、运动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打造集健康制造、健康旅游、健康养生、健康食品、文化养性、医疗康养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统筹规划全县养老产业布局,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对接和长三角“线上+线下”养老服务地图共享,在设施规划、政策通关、服务标准和照护需求评估标准、涉老信息共享、护理人员评价和资格认定等方面推进互通共认。

五是突出“联通畅通”,织密内外交通网络。对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长三角区域铁路网规划,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实现与沪苏浙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建成G3W德上高速池州至石台段高速公路,加快推进东至经石台至黄山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石台通用机场、宿松-东至-石台-宣城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聚焦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G530石台至查桥改建、G237殷汇至石台段改建、S358青阳至红石改建、S225齐山至六都段改造等县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三、坚守生态红线,构建生态屏障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强化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和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保持水体水质持续稳定。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鼓励矿山及深加工企业以电代煤、以气代煤,支持企业建设天然气储气设施。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在绿色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转型升级。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