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长三角一体化的难得历史机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需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聚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我市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企业技改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制造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工业总量快速增长,主要指标好于预期、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增幅均居全省前列,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主导产业地位突出,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现有规上企业户数、实现产值,占全部规上企业比重分别达75.5%、85.1%;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均实现翻番(分别较2015年增长134.33%、145.65%),贵航特钢入选“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艾可蓝成为全市首家上市的工业企业;园区主战场功能增强,2019年6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5.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4.5%。当前,三区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池州高新区正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但也要看到,目前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能源约束压力巨大。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池州相当长时期都没有重工业布局,导致能耗指标总量很小;另一方面,进入本世纪后,引进的海螺水泥、贵航特钢、冠华黄金等项目,能源消耗量过大,这种结构性矛盾对总量本就小得可怜的池州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由此也对强度指标控制带来极大的考验。在国家能耗总量、强度“双控”机制越来越严的情况下,能耗指标既对我们企业的工艺设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其转型升级,同时也对我市招商引资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二是人才支撑严重不足。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够,园区娱乐、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使企业难留住年轻人和技术高管。人才总量少、专业技术人才少、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少,而且存在外面人才难引进、本土人才留不住、已有人才往外走的难题。随着全面融入“长三角”进程加快,全市工业发展面临人力资源短板非常突出。三是产业配套有待完善。产业链延伸不够,前后端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聚集不够。特别是机械制造类企业的配件供应九成以上均来自江浙地区,以至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机器故障,需停产到外地采购。此外,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二、对策和建议
一是在推动重点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上下功夫。聚焦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认真研究企业链上下游分工协同、供需链连接效率、空间链区域布局关系、价值链各环节价值增值,围绕价值链打造产业链。要结合产业发展现状、自身优势、未来趋势,确定各个重点产业主攻方向,实现产业链向上下游及价值链高端延伸。电子信息产业应致力提升半导体产业基地分立元器件、特色封测技术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重在逐步培育一批具有整机设计能力、技术攻关能力、核心制造能力拥有自主品牌的成套、整机集成骨干企业;化工行业要以化工新材料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为主线,实现产业更新换代,通过产业集群相互融合来做大做强;金属非金属材料产业要瞄准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成长性方向提升改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应通过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提高对生产工艺的全流程监控,实现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
二是在打造一流的两大先进产业集群上花气力。制定装配式建筑、半导体产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1+5”集群发展机制(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专家库+基金+领导班子+考核办法),突出抓好产业链重点环节的项目引进和培育,加大对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扶持力度,推动主导产业由多点支撑向产业集群转变。立足于产业协同,加入长三角相关产业联盟,成为协同打造装配式建筑、半导体产业集群的生力军。依托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重点发展存储、驱动、射频、化合物半导体等特色芯片,带动设计、封装、测试、专用装备和关键材料协同发展,尽快形成以半导体产业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立足于产业互补,打造长三角区域内综合实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成为长三角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重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长三角重要的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三是在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推动产业升级上做文章。建立市、县(区)两级龙头企业培育库,市级从每个重点工业产业中筛选1-2家重点企业、县区从规模企业中筛选3-5家重点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及产品研发能力较强,质量效益突出,发展预期良好的高成长性企业,开展“引智强企”专业诊断,和企业共同谋划包括技改扩规、裂变升级、战略重组等发展规划,制定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步骤、支撑项目等升级路线,一企一策制定培育实施方案。到2022年,全市力争形成30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自主研发能力强、技术装备先进的龙头企业,其中产值超10亿企业15家以上,超20亿企业10家以上。
四是在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上动脑筋。针对电子信息、机电装备、非金属矿加工等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内产业关联度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够等问题,通过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平台载体,构建集聚区和集群内区域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使之成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合,不断提升全产业价值链竞争力。支持优势企业利用其在节能减排、智能化改造、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转型成为企业升级改造的方案提供商,为行业内其他中小微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空间。引导大型制造商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转向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服务企业。鼓励制造企业剥离服务部门,以产业链整合配套服务企业,推进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