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建言献策
正视差距 全面对标 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民革池州市工委
浏览次数:1097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09 09:51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万亿GDP城市最集中的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规划涵盖的三省一市27个城市以占全国2.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12%的人口,创造了21%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池州作为27个中心城市之一,如何认清自身发展定位,把握发展机遇,夯实基础支撑,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城市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融入“长三角”现状及短板

从总量和增速上看,“标兵渐远,小进即退”的压力日增。2019年,27个中心城市中地区生产总值(GDP)超万亿元的城市6个,19个城市处千亿元方阵,仅池州和铜陵处千亿元以下水平。省外19个城市中,仅浙江舟山与我市差距较小,GDP总量相差539.9亿元。GDP增速方面,2019年池州GDP增长7.9%,居第6位,总体差距呈缩小之势,GDP总量所占份额由2018年0.37%提升到2019年0.41%。

从制造业发展上看,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制约较为突出。我市虽有一定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但重化工比重居高不下,中间产品、配套产品、价值链低端产品多。2019年,我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2%,居“长三角” 27个中心城市中第19位,凸显出长期积累的制造业发展偏弱的问题。外贸进出口缺少新支撑,进出口总额57.9亿元,所占份额仅0.05%,差距悬殊。新兴产业领域的一些行业虽然增速较快,但占比仍然偏低,且面临着较为突出的平行竞争问题,如长三角地区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主导产业的省市有5个,面临着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之忧。        

从服务业发展上看,城镇化和信息化滞后导致服务业进展缓慢。2019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7%,居第22位,增速由2016年9.7%、2017年5.8%、下滑至2018年4.9%,服务业量小势弱,差距不断扩大。其中,营利性服务业行业布局相对低端,主要依靠劳务公司为主的租赁商务服务业,在经济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持续快速增长的空间有限。缺少高成长性的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企业,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与规模效应不足,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限,更缺乏龙头企业支撑。

从发展要素上看,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迫在眉睫。人员流动方面,2019年,池州常住人口148.5万人,仅多于舟山,且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91.5%,人员外流明显。较低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密度,加上不断加剧的人口外流趋势,使得我市人口要素对三产发展推动力不足。同长三角城市相比,我市创新发展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只有省平均水平的60%,与苏浙比差距更明显,难以支撑在城市核心竞争力上的突破。

二、融入“长三角”优化路径建议

(一)以更优产业结构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发挥池州在产业承接与分工配套、异地养老、旅游健康服务、交通连接等领域的特殊作用,打造长三角旅游休闲后花园、健康养生首选地和面向长三角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之间形成产业相互配套、生活彼此协调、交通衔接有序的发展态势。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剥离发展相关服务行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商务中介等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聚焦数字经济,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九华运动休闲、朱备禅修等特色小镇为抓手,强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和服务链的“四链”融合,积极打造产业新形态。

(二)以更强创新动能挖掘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加快整合提升区域经济,积极推进传统区域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而自主创新能力是产业竞争力优势提升的有效路径。政府强化引导,积极利用长三角要素流通通畅的便利机制,舍得拿出最好资源、集成最优政策,吸引长三角知名大学大院大所、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久久为功集聚创新资源,为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经济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上下游相关产业技术的合作攻关。

(三)以更好营商环境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一是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提升九大专项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促进人才政策落地执行。着力提升创新人才数量质量,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三是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全产业监管制度和准入制度,对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新增长点的形成和成长。

(四)以更高城市能级做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构建全域开放发展新格局。我市作为经济体量居末的长三角城市,更要将对外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加快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市经开区、池州高新区“三区”协同发展,推进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促进与沪苏浙园区开展合作共建“园中园”。二是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打通和提升合池、池铜、池安、池黄“四大通道”,推进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市经开区、池州高新区、平天湖风景区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三是着力重塑城市文化体系。依托池州“旅游+人文”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一池山水 千载诗城”品牌,着力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把文旅资源厚度转化为产业发展高度。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