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人便其行、货畅其流”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基础。交通作为先导性、引领性、基础性、服务型产业,必须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前列,努力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官”。
建市以来,我市持续加快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铁路、港口航道、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9168公里,相继建成京台高速、沪渝高速、安东高速、济广高速池州段和池州长江公路大桥,缩短了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由“一江六河”组成的池州水运通航里程达397公里,池州港已成为我省沿江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民航九华山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等15个航点城市共10条航线,航空网络初步形成。为我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池州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相比较,我市东向发展的高速公路、铁路数量严重不足、“断头路”多,交通基础设施的总量、质量暂时还处于下风。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动能,把“发展落差”变为“发展空间”。
一、高标准做好规划。当前,我省正谋划出台《安徽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这是我省在融入长三角交通运输方面的顶层设计。我们要以“长三角视野”精准对标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编制我市中长期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谋深谋细推进长三角地区交通重大规划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入思考如何改善机场、高铁等大型对外交通枢纽与公交等市内交通网络的高效联系,改善与提升区域交通出行的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要按照技术标准先进、规模适度超前的定位,加强与国家、省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对接,统筹推进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规划,迅速补短板强弱项,满足多中心、多层次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要求,重点解决池州至长三角核心区快速融入及区域间交通的沟通不对称、发展不均衡问题,凸显池州区域优势。
二、推进公铁“大循环”。全方位对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落实《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规划衔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池州至宣城、青阳经石台至东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构建畅通高效的“三纵二横三联”高速公路网;推进东、南、西、北城市外环路网建设,打造城市高等级公路环线;加快G318南陵界至木镇等东向连接芜湖、宣城等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按照市际、市到县一级公路相连,国省道均达二级公路及以上的目标,构建“七纵五横五联”国省干线公路网,深化公路交通与长三角沿线区域旅游、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加快九华山机场改扩建工程、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加快合肥经池州至金华城际、池州长江公铁大桥等项目前期,加快建设武杭高铁池州至黄山段,构筑以武杭线、沿江线为主的中长途快速客运通道,以合肥至池州城际铁路、宿宣城际铁路为主的中短途快速客运通道,以铜九铁路为主的客货通道,形成多层次路网格局,实现铁路高质量互通互联。
三、强化水运“大协同”。认真落实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深入推进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完善小散码头退出机制,加快中建材乌沙矿石码头、童埠港区等公用型码头建设,推动池州港迈入亿吨大港,吞吐量进入皖江前列。完成青通河、秋浦河等内河航道整治,推进九华河、尧渡河等航道工程,加快升级长江航道骨干脉络,增强干支航道衔接水平和通航能力,形成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高等级航道网。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联盟,加强池州港与上海港、南京港、宁波港等长三角主要港口联合运输、江海联运等合作。完善江口港区通关协作机制,优化监管模式,提升物流效率。积极推进江口港区主要业务单证电子化,加强港口作业单证数字化流转和信息的交换共享。加快铁路、公路与重要港区连接线建设,实现港区与高速、铁路、机场无缝衔接。
四、优化运输“大结构”。进一步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池州、青阳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开工建设池州地区动车存车场,完善池州高铁站始发站功能;大力发展廊道运输,推进矿产品运输专用通道建设,谋划建设贵池、东至、青阳矿产品运输廊道和石台非金属矿铁路专用线;推进“散改集”,发展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市县乡村四级物流客货运集成一体化发展。积极打造智慧交通,把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作为培育交通运输发展新动力的重要引擎,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与应用,实现交通“一张图”、数据“一张网”、出行“一站式”。抢抓交通强国试点机遇,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打造长三角都市圈“一站式”出行系统,以打造“一主四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市,打造美丽公路,做实做深做细“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方案,构建“快进漫游”旅游交通网络,更好地满足群众出行灵活、个性的“门到门”服务和旅游新需求。
五、探索执法“大联合”。积极响应《长三角地区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合作协议》,主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联合治超机制,抓好“超载超速、占道行驶、脏车上路”专项整治,打造全域一体化治超非现场执法体系;围绕交通运输综合执法、行政审批制度和“证照分离”改革,消除参与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制度性障碍;实行“长江大保护”一体化联合联动,完善区域内治超治污等执法站点布局,适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积极参与“信用长三角”平台建设,推动信用治理和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提升信用信息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信用从“数据一张网”向“应用一张网”进化,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