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这种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是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成果。特色小镇离农村最近。它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乡村,是城乡一体化重要的节点,是乡村振兴、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特色小镇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但是当前运用特色小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视程度还不够。我市目前拥有东至尧渡镇“袜业小镇”、青阳陵阳镇“摄影小镇”和朱备镇“禅意小镇”、石台“富硒氧吧小镇”等多个特色小镇,但这些小镇的特色,没有彰显独特的农业性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乡村建设资源,打造出农业类的特色小镇,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为此建议:
一、正确认识特色小镇建设的终极目标。重视农业类特色小镇建设,认识特色小镇和“三农”的关系。时刻牢记建设特色小镇的目的,切忌将手段理解成了目标。特色小镇,应该成为城市居民回乡休闲、度假、养老、寄托乡土情结的第二居所;特色小镇,将会成为部分农民进城居住生活和进城务工人员安顿家人、赡养父母、安置子女就近入学的新社区。所以建设特色小镇的目的,不能简单理解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把“人”作为核心,是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
二、有效探索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途径。综合我市各县区发展实际来看,农业类特色小镇几乎尚未起步,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距离。目前已经建成的一些特色小镇,主要都是以经济建设和旅游发展为首要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打开一扇窗:第一、开发农业特色基金。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区应在财力和政策方面给予重点帮助,创设特色小镇发展基金,重点扶植有意愿打造农业类特色小镇的建设;第二、利用现有融资方式。依托全国首创的“劝耕贷”担保品种,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粮食产业联合体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获得有力的经济支撑。尤其是加大对有条件建成农业特色小镇所在的农业民营经济,创造更加简洁、方便的融资条件;第三、小镇特色规划设计。农业类特色小镇的建设之初,要充分调研,有效利用当地农业特色,用好用足本地当下发展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比如:茶业、粮食、养殖业等。第四、建设土地政策放宽。农业类特色小镇建设用地面积的批准,要有别于其他建设用地面积,适当放宽政策;第五、做好优秀人才引进。市县两级政府,充分结合市情、县情,出台有利于农村类特色小镇建设的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等多种见实效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人才进村入镇,鼓励年轻人返乡就业、城市居民入乡创业。
三、充分利用各个乡镇现有的有效资源。每个乡镇都是一座宝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延续至今,各乡镇或多或少都拥有个性鲜明的珍稀资源。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九华山庙会、贵池民歌、石台唱曲、九华山佛教音乐、石台目莲戏、文南词、鸡公调、“福主庙会”等非遗项目,都属于特色优势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是我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宝贵财富。可以有机融合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丰富小镇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的个人情操,提高小镇知名度。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件事情既可以用在城市和工业,也可以用在农村和农业,终究,农村总是挤不过城市,农业也总是挤不过工业的。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类特色小镇方面的重视,给农业类特色小镇建设一些比较倾斜的政策。明确特色小镇坚持用“非镇非区”的新理念,用“宽进严出”的创建制,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加快培育创建一批能够彰显我市农村产业特色、凸显我市人文底蕴、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池州农业特色小镇,为我市乡村振兴奏响新时代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