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作为传统农业市,要抢抓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我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新型经营主体日益状大。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1家,各类农民合作社1647家,家庭农场2321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8家,2018年,测算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58亿。
(二)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一是茶业发展势头良好,二是水产养殖特色鲜明,三是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
(三)品牌建设步伐加快。目前,我市农业共获批“雾里青”等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88件、证明商标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个,安徽名牌产品20个,三品一标数量153个。
(四)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二、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
1.产品产业结构不优。因池州山多、地少,导致了高端、特色农产品面积不大、产量不高、不集中,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民长期大药、大肥的施药、施肥习惯短时间难以改变,经营主体绿色发展观念淡薄,农业清洁化生产不够普及,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新的风险。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细分产业多、分布散,农业企业“小、散、杂”,上下游各类经营主体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尚未形成一条配套完整、关系紧密、特色突出的产业链。全市农产品加工大多都是“原字号”的粗加工,精深加工不够,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且与互联网的对接程度不高,中间环节多,质量控制难,成本高,利润低,缺乏叫得响的大企业、大农场、大基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
2.农业投入不足。市县两级财政困难,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庞大资金无能为力。上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虽在逐年加大,但项目小而散、“多头下达”、整合难等问题并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缺乏有效抵押物,很难得到银行的青睐。同时,缺乏对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领域的引导机制,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
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依然匮乏,市场化和公益性相结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尚未建成,池州市本土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因人才、研发条件等因素限制而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也不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没有根本形成,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程度不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不强。
三、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相关文件精神,围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补好短板。
1.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出台特色产业支持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我市茶产业发展良好优势,扎实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改扩建无性系茶园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绿茶和红茶,实现绿红互补,鼓励建设规模化、清洁化、标准化茶加工厂;开展富硒产业专项规划编制,充分利用我市含硒量高的自然优势,积极发展富硒稻、富硒茶、富硒果、富硒水等富硒产品;做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规划以九华黄精为代表的中药材基地建设,优化和保护好西山焦枣产区。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增效,发展休闲渔业。
2.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乡镇公益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主攻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齐蔬菜、水果、养殖业等领域农业机械化短板,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发展智慧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工艺的研发,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出台激励措施,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要求,全面推广生态循环技术,促进清洁生产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3.加大农业金融创新和招商引资力度。政府应出台财政、金融等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向农业,探索建立“政银合作、银保联动、适度竞争”的新型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依托政府投资平台进行农业融资平台整合,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农业项目PPP模式等,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探索农业保险差异化财政补贴政策,加快农业险种的开发与创新,构建多层次农险产品体系。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瞄准“大品牌、大企业、大项目”,积极开展重资产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食品精深加工领域的知名品牌、知名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引进农业旅游开发主体,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创办高效生态农业示范片,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4.壮大职业农民队伍。继续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依托市县农广校,落实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计划和返乡农民工培训计划。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入户行动”,培养一批生态农业领域的职业农民和生态农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管理体系,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到农业生产领域创业就业,壮大职业农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