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建言献策
关于重视解决农村耕地抛荒问题的建议
许金保
浏览次数:845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4-30 11:53

 

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耕地建设和保护工作,通过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使非法占用耕地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随着农村绝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空心村”的出现等多方原因,耕地抛荒现象却日趋严重,抛荒地不仅有旱地和园地,甚至很多基本农田也多年荒芜,尤其在山区更为严重,有的田地上荒草丛生,农田土壤肥力已大大退化,让人感到担忧。

一、耕地抛荒原因分析

通过了解,我市耕地抛荒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种一亩田所产生的收益除去化肥、农药等成本,几无剩余,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的效益高,导致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向能获得较高收入的二三产业,剩下老弱病残难以从事田间劳作,以致其承包的耕地无人耕作,直接导致耕地荒芜。二是思想观念的局限性。随着时间推移,农村人口,劳动力等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农户家里人口严重减少,已无人耕种全部耕地,且受小农观念的影响和对政策变化的顾虑,即使其无力耕种,也不愿进行流转,造成部分耕地长期抛荒。三是部分地区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耕地位置偏远、分布零星、土壤瘠薄、保肥保水能力差,加上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或遭工程项目的填埋破坏,土地产出效益低,农民不愿意耕种,从而造成耕地撂荒。四是政府虽对非法占用耕地管理严格,但对耕地抛荒却没有太强的约束制度,奖罚不分明。部分地区在执行耕地补贴政策时对耕地抛荒不仅没有处罚,甚至可同样领取补贴,出现不种地照样拿补贴的情况,由此也造成耕地荒芜。

二、遏制耕地抛荒建议

1、研究制定遏制耕地抛荒相关政策。建议对全市抛荒地情况开展调查,了解抛荒地现状及抛荒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来遏制土地抛荒现象。政策必须奖罚分明,可通过终止补贴、收回耕地等手段对耕地抛荒现象进行整治。制定撂荒耕地强制流转制度,政府应对连续抛荒2年以上的抛荒耕地强制进行流转。同时要完善耕地补贴制度,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2、适当修改承包合同。对过去因家中人口多而承包的耕地多,但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的家里农村人口严重减少,现在已无力耕种全部耕地的农户,应适当修改承包合同,由村组按法定程序收回其撂荒地,并采取多种方式重新发包。

3、加大农户技术指导。指导农户在那些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较大、耕地偏远、分布零星、土壤薄瘠、保肥保水能力差的抛荒地种植苗木、果树等经济作物,减少耕地抛荒。

4、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大力提倡免耕法等新型的耕作制度和使用先进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型耕种、收割机械等),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使之扩大种植面,同时推广科学耕作制度,提高耕地产出效益。

5、加强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市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对抛荒地开展动态监督检查,对耕地抛荒情况严重的乡镇、街道、村、组进行追责,以此强化监督管理。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