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建言献策
推进医养结合 跟进医护培养
江少志
浏览次数:384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4-30 11:5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养”包括生活照料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医养一体化”发展模式,是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养老机构和医院功能相结合、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是未来养老的发展方向。

一、我市养老服务的现状

目前全市60周岁以上人口28.1万人,占总人口(162万)的17.34%;其中,70周岁以上12.32万人,80周岁以上4.0万人。按照我市老年人口年均以1.2%的比例增长,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老年人将达到35.88万人,占总人数的22%。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面对逐年递增的老龄化人群,如何实现医疗、养老、护理三位一体,一举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成为政府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73家,养老床位 10100 张。其中,光荣院 1 家,床位 100 张;县区敬老院67所,床位 9000 余张;老年公寓 5所,床位1000 余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0张。全市共建设了150张社区养老床位,用于社区托老服务。农村幸福院承担了农村老年活动中心的功能,从2013年至今我市共建设171个农村幸福院。2013年-2016年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床位数共5120张。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大多偏重生活照料为主,而医疗护理存在严重不足。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中,有医疗支持(至少内设医务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的严重不足,而有关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是全人群的3—5倍,缺乏医疗支持是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存在的“硬伤”,而养老机构内看病不能纳入医保报销体系的问题则使更多老人对选择养老机构心存顾虑。

二、存在的问题

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中存在政府多头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2、医养合作能力不足。虽然目前养老机构逐渐增多,大多数向医养结合形式发展,但目前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医护人员短缺、医保覆盖较低现象;医技人员难招,医院的发展动力不足,不愿与养老机构合作,担心人才流失;小医院在技术方面存在局限性,在某些技术方面还达不到养老机构要求等。

3、养老产业人员需求量大、人才紧缺,严重缺少医技人员。考虑自身长期发展,在就业选择上,大多医技人员不会选择长期在养老机构就业。

4、人才制度不健全,导致流动性大、离职率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经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数量不多,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5、缺乏规范自营主体的管理。社会上缺乏对养老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资质认证、服务派遣、统一管理的全方位管理和运营机构,大多养老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统一的服务标准,在人员的选择上参差不齐,对人员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技能不专业。

三、有关建议:

1、卫计委应加强养老机构医技、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为其做好职业规划。评定相应职业等级,给予公立医院相应职业政策,并纳入事业编制,保障其薪酬待遇,吸引更多专业人士从事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工作中。制定医技人员考核机制,将是否从事过养老服务或义诊的工作列为考核晋升的一项内容。

2、卫计委和民政部门应加强政策扶持,统筹养老医疗资源。一是明确监管责任,建立会商协调机制,统筹区内养老医疗资源。充分整合各部门的行政资源,提高老年人群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完善相应的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政策,对在养老机构实施医疗护理产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应不低于医疗机构,以进一步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软环境。

3、政府和民政部门应营造全社会重视养老的氛围。要积极倡导社会志愿者和慈善机构参与医养结合工作,带动各种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在合作的养老机构中设医疗服务站点,实行定期不定期义务义诊活动,为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总之,发展“医养结合”,填补养老与医疗之间的空白,必须以政府扶持为主导、医院为依托、养老机构为中心,重点突出医疗服务的模式。让池州的老年人不但老有所养,且老有所医。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