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能源是双碳经济的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努力探索新时代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成果凸显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市在加快打造绿色转型示范区时仍面临的四大难题:一是“一煤独大”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创建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矛盾突出,全市电力热力、建材和化工业年原煤消费量超370万吨,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的90%,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占比达到82.6%,比全省高12.8个百分点。二是清洁能源供给结构单一,风光资源受生态红线、林地、水利等支撑性政策制约,可用资源较为有限,生物质、氢氨能等清洁能源发展严重不足,与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耗增长需求不相匹配。三是全市承担全省5/9的过境特高压输电通道安全防护重大责任,却未匹配相应的电力供应资源。“十四五”末期,全市预计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60万千瓦,新能源电力的波动性增大了市域电网调峰调频压力。四是未来能源如氢氨能、新型储能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尚未起步,能源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不足,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缺乏长远支撑。
储能基地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显著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更对长三角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我市绿色转型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应充分挖掘我市丰富的输电网络和抽水蓄能站址资源优势,聚焦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持续发力,争取早日成为在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
一、探索建立泛区域的跨省密集通道补偿机制。我市是西北发电及华东电网负荷端中间节点,是密集通道枢纽的核心部位,具有西电东送密集输电通道的电力基础条件,应借鉴安徽省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经验,开展泛区域的密集通道补偿机制探索,创建全国密集通道安全保护示范基地,争取入皖或者长三角特高压工程项目升压站落点池州,通过打捆抽水蓄能电站、煤电机组和风电光伏接入特高压通道落点,解决本地新能源电力的外送问题,增强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
二、强化新型储能技术研究。围绕TOPCon、HJT、钙钛矿等电池技术开展项目招引,谋划推进全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威电源和潘复生院士团队镁离子电池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安徽宝镁轻合金镁基固态储氢及其关键材料产业联盟作用开展技术储备,突破电池安全高效回收拆解、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技术。
三、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石台抽水蓄能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东至马蹄坑抽水蓄能电站列入国家储备项目库;加快布局电网侧和电源侧储能,力争“十五五”建成投运40万千瓦电网侧和50万千瓦电源侧储能电站。全力推进全钒液流新型储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协氢氢能、亿瑞达电池、中清先进电池制造、六如动力新能源等项目投产达效,加速推动锂电池电解液新材料生产基地建设。
四、建设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电网。推动池州第二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尽快开工,优化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和大渡口经开区变电站布点,开工建设先进变和金湖变;整合高铁东站片区电力线路,推动我市电网形成环网架构,加快主网架结构升级;开工建设泥溪汇流站,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优势,提升新能源友好并网性能和电力支撑能力。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积极推进6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项目建设。推动用户侧储能设施建设,增强电网调节能力,扩大新能源消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