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建言献策
坚持产业强市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民进池州市委
浏览次数:235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24 11:15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创新作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主动力,把新兴产业打造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全市累计已有19家企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1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47%,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占比高于全省3.3个百分点,蓬勃兴起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池州绽放。

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一是研发投入强度仍有差距。全省R&D投入强度为2.69%,我市R&D投入强度为2.13%,居全省第8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动力不足。2024年我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为10.2%,对完成投资额增长贡献率为10.3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贡献率相对较低。三是工业生产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比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3.2个百分点。全市规上高技术增加值同比增长9.7%,比全省低13个百分点。为此建议:

一、以科技创新驱动锻造新质生产力。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和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双清零”行动。兑现落实《池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等产业政策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二是加大与高水平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围绕产业创新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协同,引入外部创新资源有效补充企业研发能力,推动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带动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三是健全梯度培育机制。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和科技创新专项工程,不断健全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加快技术载体升级。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产业链、技术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融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二、以新兴产业为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加快半导体产业能级跃升。充分发挥中韩产业园和科创飞地平台集聚效应,加快建设安芯6英寸晶圆制造、华宇三期、众飞半导体LED照明芯片等项目,推进凯盛信息触控模组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支持华宇电子开展2.5D及以上高端封装技术攻关,推进钜芯车规级芯片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力争招引车规级高端封装测试等领域落地3-5个示范性项目和人才团队。二是加快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推进镁基、铜基、铝基、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实施产业扩规升级,一体推进“1525”计划,实现1个千亿级产业、培育5个百亿级企业、25个20亿元以上企业。推进宝镁、鑫汇达等纳入省新能源汽车名录库,加强与奇瑞、蔚来、比亚迪等省内车企对接,推动镁合金材料在方向盘、汽车仪表板等方面达成合作。启动奇瑞镁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与江淮共建低碳轻量化技术联合实验室,全力融入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三是加快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强产业政策研究,拓展镁基新材料产业在下游应用方面的技术路线、发展路径和业态,聚焦航空航天、镁基储氢、未来健康、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争创省级镁基新材料汽车轻量化配套产业集群和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以传统产业技改扩能激发新质生产力。一是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聚焦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用好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相关政策,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价值链高端迈进、技术工艺高峰攀登,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制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立足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引导企业加快数字改造、设备更新、工艺升级。加快推进池州高新区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东至经开区智慧园区平台(行业型)建设,支持华尔泰化工、柯力电气、方兴实业等9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通过点上示范、线上改造、面上推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围绕打造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业园区等四位一体的绿色体系,统筹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机械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实现绿色由点到线及面的延伸。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