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三角区域应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兴则城市兴。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池州如何抢抓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进而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所在。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着力夯实产业基础,产业集聚初见成效。但是总体看来,我市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仍存在一些瓶颈亟需突破:
一是经济总量偏低。2019年我市GDP突破800亿元,但仍是长三角唯一经济在千亿以下级别城市,总量偏低造成城市中心度不足,聚集产业和人才的能量不够,尤其是中高端人才就业岗位少,人才难以聚集。
二是产业集聚度不够。高端产业不足,工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层次较低,龙头企业缺乏。虽有东部三区在内的诸多经济开发区,但总体规模仍相对较小,产城融合水平较低,发展的带动力和支撑力不强。
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实力不强,2019年青阳、东至、石台三县GDP的总和不及贵池一区(含景区、开发区)。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脱贫等民生事业也还存在薄弱环节。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城市内联外通水平和可达性仍需提升,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薄弱,承载能力不强。
五是创新能级不高。高等院校数量少,科研机构力量薄弱,科技投入和科技要素资源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匮乏。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企业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活力难以释放。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聚焦产业规划,布局“十四五”乘风破浪
城市发展产业先行,产业繁荣规划引领。要高质量谋划我市“十四五”产业规划 ,找准产业提档升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应站高望远。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强与上级规划的衔接和对接,科学确定发展定位,瞄准新兴产业、主导优势产业、特色支柱产业,以产业转型、提质、升级为重点,科学研判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短板。二是应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力争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立足我市实情实际,确保产业规划切实可行。
二、聚焦产业集聚,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强化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以东部三区协同发展为落脚点,抓好重点园区的产业提升,改善配套设施布局和建设,实现产业与公共服务契合发展。加大招商力度,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组建招商队伍,积极探索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商会和风投机构合作招商。二是强化“园中园”、“产业飞地”和“联姻”发展。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发展,依托江南产业集中区打造跨省市高能级合作产业园,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探索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新机制。三是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突出机构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给予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大胆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完善资源要素流通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聚焦产业配套,实现基础设施内联外通
一是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加快与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程,加快构建更加快捷交通体系,重点推进合池、池铜、池安、池黄四大通道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造安池铜“15分钟”交通圈,进入合肥“1小时”都市圈,努力实现沪苏浙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二是推进多向物流运输通道建设。加速九华山机场改扩建工程,参与长三角港口联盟建设,建立“水陆空铁”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不断提升我市区位优势。三是推进产业配套体系建设。整合区域资源和行政资源,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因地制宜,重点吸引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等能与长三角地区形成产业配套或可以依靠长三角配套环境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
四、聚焦产业创新,打造优势产业脱胎换骨
一是全面融入创新共同体,统筹创新资源。大力加强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科技合作,推动科学仪器设备、文献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联盟和技术市场联盟。借力长三角创新资源,吸引长三角知名高校院所在我市设立分院分校、研发基地及联合办学。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优势产业。在小分子靶向药物、大功率器件、高精密度机床零部件、射频微电子等领域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省级创新平台,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三是打造技术提升平台,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抓好化工、金属非金属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化工产业瞄准绿色化工方向,金属非金属材料产业瞄准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成长性方向提升改造。
五、聚焦产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突飞猛进
一是推进政策创新对接。以长三角发达地区政策创新为样板,抓紧研究政策创新要点和时代特征,提炼出我市的政策创新要点和方向,形成符合池州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发展时代性的政策创新,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共融。清理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复制和推广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创新措施,加快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