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部署,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之一。结合工作实际,就进一步做好健康扶贫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主要成效
健康脱贫工程实施以来,各级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工作,建立健全救助政策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健康宣传教育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疾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让健康托起全面小康。以贵池区为例:2015年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为5278户,2018年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为1820户,比2015年减少65.5%。贫困人口受益明显,享受“351”“180”和“1579”一站式结算服务的贫困人口已达105300人次,总费用16875万元,总补偿14411万元。其中:基本医疗补偿11656万元,大病保险补偿944万元,民政救助补偿1389万元,“351”政府兜底172万元,“180”补充医疗保障228万元,“1579”再补偿23万元,综合保障补偿比例86%,比一般居民实际补偿比例提高了近35个百分点,大大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贫困人口就医保障水平,有效地解决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健康扶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救助政策体系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二是在医疗救治体系方面,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不强,大病专项救治种类仍有不足。部分贫困人口常年外出务工,家庭医生无法提供健康体检等相关履约服务。三是在健康教育体系方面,健康、卫生知识的科普工作尚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政策宣传仍需加强。由于贫困人口大多属于老弱病残人群,虽然通过多方面宣传,但对“351”“180”等健康脱贫政策知晓度不高,特别是“1579”知晓率低,少数地方村干部及相关工作人员对健康脱贫政策关注度不高。四是在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基层服务能力不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配置不足,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使得各层级医疗机构工作的开展难以衔接。
三、下步建议
健康扶贫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保、治、防、提”。
一、“保”是重点,降支出,建立健全救助政策体系,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财政出资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筹资费用,确保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出资购买综合医疗保障补充商业保险,实施 “1579”健康扶贫政策。建立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351”政府兜底、“180”和“1579”补充医保之间无缝衔接、协同保障,切实减轻贫困群众就医负担。
二、“治”是关键,减存量,建立健全医疗救治体系,让贫困人口看得好病。按照统一模式,镇街道设立健康扶贫工作室,配备贫困人口档案专柜,实行大病救治档案“一人一档”;各村卫生院配备贫困人口档案专柜,并按大病人群、慢病人群和普通人群分类归档,实行“一户一档”。 整合全市优质医疗资源,组建贫困人口大病治疗专家组,对在册贫困户中罹患大病的实行专项救治,在签约服务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对患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障碍、结核病等慢性病人群开展规范化管理。通过大病集中救治、慢性病管理,帮助贫困人口看得好病,能够有效减少贫困人口存量。
三、“防”是根本,控增量,建立健全健康宣传教育体系,保障贫困人口少生疾病。普及健康管理理念,推进疾病预防工作。加强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将健康管理的理念、知识落实到村、社区,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强化健康教育与健康宣传工作,深入贫困家庭进行健康知识指导、巡讲,提高健康知识普及率,努力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要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推进慢性病等疾病防控。 大力推进基层卫生院中医馆(室)建设,切实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作用,满足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大力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四、“提”是支撑,强能力,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保障贫困人口看得上病。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医共体建设,推进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工作,将辖区内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紧密型医共体成员,由县区级牵头医院托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区级牵头医院选派业务骨干到卫生院帮扶,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DR、彩超等医疗设备,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加大贫困村、边缘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有效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健康扶贫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未来面临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可持续性、基层服务能力、人才不足等短板等诸多挑战,要通过打好“保、治、防、提”的“组合拳”,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