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建言献策
关于健全完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的几点建议
浏览次数:2238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2-25 10:14

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今,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但从全市总体情况看,还存在家长认识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加快家庭教育法治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任务仍然艰巨。

一、当前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工作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家长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而在农村,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率仅为70%,特别是较为偏僻的边远地区,地理条件和生活条件落后,家长的文化素质明显低于城镇的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传授渠道也相对较窄,成为家庭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二是家庭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家庭教育的对象、环境和内涵也发生着变化,如: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有的家长则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不愿让孩子受苦,乐于给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的家长坚信“棍棒出孝子”。有的家长则倾向于“无为而治”,很少干预子女的生活,让他们自由发展。由于观念的不同导致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差异性,加上单亲、隔代、二孩、高知父母、全职妈妈等家庭的出现,这些都给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是家教工作者能力有待提升。面对开放的世界和网络时代,教师感到学生难教,家长苦于没有好的方式方法,而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人员主要来源于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负责人、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等,他们基本上是兼职老师,难以全身心投入家庭教育学习培训和理论研究,导致在遇到一些复杂的案例也常常是束手无策,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虽然我市通过选聘组建了市级家庭教育讲师团,每年都邀请省级专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但由于都是兼职,没有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培训,家教工作者专业能力还亟待加强和提高。

四是家庭教育经费难以得到保障。目前我市各级妇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项目资金支持,纳入当地财政年度预算的很少,即使有也就几千元。因此,导致有项目资金支持的地方,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就能深入开展,或者家庭教育志愿者多的地方,活动开展的就多些,否则就难以保证家庭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推进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立德树人,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一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依托已成立的市级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家庭教育讲师团,持续开展“我爱我家·亲子大课堂”公益巡讲活动;通过组织举办家庭亲子趣味运动会、“我爱我家·同悦书香”亲子阅读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家长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代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各个环节。二是将先进典型宣传融入家庭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合相关部门举办“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先进家庭典型事迹报告会、好家风故事宣讲活动,引导广大家庭成员积极传播家庭美德,进一步弘扬清风正气,凝聚向上向善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二)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家教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一是加大专业工作者培训。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式,邀请省级专家作专题辅导,以城乡社区和基层家庭教育指导人员为重点,举办家庭教育专兼职工作者队伍、专家队伍、志愿者队伍、“五老”队伍培训班,确保每人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培训。二是积极培育专业化指导服务组织。继续通过推荐申报、现场试讲、综合评价、审核公示等程序,新增一批市级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指导全市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村)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并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开展常态化的指导服务。继续招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志愿者,鼓励相关社会组织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常态化、规范化的指导服务。同时建议成立市级家庭教育研究会,加大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市家庭教育工作者服务指导能力,积极推进家庭教育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

(三)强化需求导向,进一步推动城乡家庭教育均衡发展。针对城乡家庭教育观念、信息资源等存在的差异,通过组织妇联干部、五老人员等家庭教育志愿者进村入户宣传,将家庭教育知识向农村,特别是较为偏远的贫困山区倾斜,在各年龄段和各种类型家长中广泛开展家教工作,增强广大家长或监护人主体意识;继续发挥家庭教育工作室作用,公开招募一批心理学专家,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群体,通过“面对面”和“键对键”向广大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和个案疏导;定期组织专家深入偏远山区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的现场咨询,针对广大家庭在教育子女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提供一对一和面对面的有效帮助,提高家长科学教子能力,以进一步推动城乡家庭教育均衡发展。

(四)强化合理配置,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服务阵地带动作用。一是突出社区家庭教育服务功能。依托全市城乡社区(村)公共服务设施、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推动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或家长学校,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咨询服务。二是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服务阵地建设。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学校,全面推广家庭教育工作经验,确定以家长学校为基地,积极组建家庭教育工作组织网络,努力实现全市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家长学校”覆盖率达100%。三是统筹推进家庭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建议在全市各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每年至少开展3至5次公益性的家庭教育讲座或家庭教育亲子活动,积极开发家庭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提升儿童和家长科学文化素养。深入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加强亲子阅读指导,定期向家长和儿童推荐优秀图书,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读书活动,倡导家庭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培养家长和儿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强化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工作保障力度。继续争取省市各类项目资金支持,积极呼吁各级财政将家教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并力争每年有所提高。逐步扩大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和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业务培训以提升能力和水平。加大农村社区(村)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服务站点建设力度,努力达到80%以上。同时完善“五老”队伍关心家庭教育的协调机制,努力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专业化、普惠化、均衡化,探索构建既能统一管理又能调动家庭教育各成员单位积极性、协同作战的组织管理模式,以保障家庭教育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从国家和省市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在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我市促进家庭教育工作法规或条例,从工作机制、队伍建设、项目支持、活动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和分类指导,以推动城乡家庭教育事业规范有序和均衡发展。(市妇联)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