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建言献策
推进移风易俗 促进文明乡风建设
农工党池州市委会
浏览次数:1102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1-18 15:41

 

 

尽管近年来我市文明乡风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市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进程和质量。当前,我市农村经济形势发展很好,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一些地方乡风村俗的文明程度并没有随着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步改善。相反,一些绝迹多年的恶俗陋习、落后的文化余孽又死灰复燃,有的甚至愈演愈烈。这些陈规陋习不仅有伤风化,劳民伤财,增加了农民经济负担,而且对文明乡风建设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坚决破除这些恶俗陋习。

一、人情消费日趋泛滥。在与农村的接触中,发现我市多数农村地方例行性的人情应酬名目繁多,人情消费的范围越来越广、数额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快,并且形成一种攀比之风,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婚丧嫁娶之外,亲友熟人盖房、乔迁、生小孩、升学参军、工作调动、开业庆典、老人祝寿等,往往都要送钱、送物,而且讲排场、摆阔气,礼金由几年前的50元至100元发展到100元至500元不等,这还是一般的人情礼,亲密关系则是动辄上千,有的甚至还要负债而为,形成了严重的人情异化。有些地方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人情应酬费用高达五、六千元之多,约占到农民全年家庭总开支的30%—40%,有的甚至占到了半数以上。农民们把各种请帖形象地称作“催款单”和“罚款单”,处此环境中的农民既深受其累而又无可奈何,人情债已成为许多地方农民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婚丧嫁娶习俗陈腐不堪。有些地方的红白理事会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不少地方又恢复了过去落后的丧葬习俗,披麻戴孝、吹打号丧、请道士、撒纸钱、摆酒席,办一次丧事一般要花费一两万元,有的甚至到几万元。而且有些习俗还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许多地方纸制的金童玉女、家具电器、纸钱元宝、香车豪宅等等一应俱全。在婚俗方面也有许多不文明、不健康的东西,如彩礼、结婚先买房等,办喜事已经脱离了传统贺喜祝福的形式。由于红白喜事的繁文缛节、大操大办,一次花费可将全家一年甚至几年的现金收入全搭进去,使百姓家庭不堪重负。所以许多人说“现在是结婚结不起,连死人也死不起了”。

三、封建迷信活动有抬头之势。在一些偏远乡村,祭神、算命、求签盛行,一些“巫婆”“神汉”也由过去的偷偷摸摸变为公开或半公开,到处装神弄鬼,骗人钱财。农民建房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婚嫁要请算命先生敲定皇道吉日,如遇天灾人祸还要请“巫婆”“神汉”驱邪避灾。农村封建迷信的死灰复燃,不仅败坏了风气,也给邪教活动提供了存在和蔓延的土壤。

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促进文明乡风建设,建议:

1、加强正面引导,促进文明乡风形成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开辟专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使人们充分认识各种恶俗陋习的落后性、丑恶性、危害性,对各种恶风陋习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通过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形成移风易俗的文化自觉,把改变恶俗陋习变成农民自觉自愿的行动。总结移风易俗典型村的先进经验,浓墨重彩开展宣传推广,让农民看到移风易俗所带来的实惠,增进农村农民对移风易俗的理解,使文明乡风深入人心。将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纳入“好夫妻”、“好婆媳”、“好妯娌”、“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五好家庭”等评选创建活动内容,对在文明乡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农户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相应奖励,倡导健康文明的荣辱意识。倡导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倡导婚育新风,特别是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文明乡风建设健康发展。

2、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乡风建设长效机制

首先,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建议由县(区)、乡(镇)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成立领导小组,整合各方面力量、发挥部门优势,加大对农村恶俗陋习的治理力度。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与惩治并举,破除与建章立制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法乱纪等社会不良现象。积极指导各地制定和完善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对损害乡风文明的行为,按照村规民约予以批评、通报和相应的处罚,以规范村民行为,破除陈规陋习。其次,构建工作督导机制。建议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要不定期深入乡镇、村进行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提炼经验,研究分析各种不良风气、习俗产生的原因和赖以生存的条件,包括相应的文化根源、心理误区等,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第三,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育新型农民

努力造就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的根本措施。一是要注重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要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业余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拓宽农民视野,增强农民创新能力,引导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二是要注重提高农民群众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农村“道德评议会”的作用,对发生在身边的恶俗陋习事例,公开评判,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尚。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农民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三是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质。采取邀请技术专家讲座、组织群众观看电教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形式,加强农民群众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增收致富的能力。要紧贴实际,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调动农民群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