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  亟需补齐人才短板
吴青清
浏览次数:1633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1-18 15:40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具体来说就是要有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一批业务精、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以及一批政治过硬、甘于奉献的基层干部。但现实情况却是广大乡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人才培养难、引进难、稳不住、流失快。

一是乡村普遍“空心化”。乡村青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一些老弱妇幼,自身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一些农村家庭培养了大学生,也都尽可能地选择跳出“农门”,不愿再选择学农务农。广大农村“七零后不愿种田,八零后不会种田,九零后不提种田”。

二是社会人才引进困难。农业的天然弱势地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土地等生产要素分散和某些制度制约,投资农业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大、风险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积极性不高,导致外来人才引进比较困难。

三是基层人才流失严重。基层工作任务重、待遇低、发展空间小,部分年轻同志难以安心扎根基层,往往人在基层,志在上层,一旦服务期满,就想方设法通过招考、遴选或调动,离开基层。一些刚刚熟悉了农业农村和群众工作的基层干部、工作人员好不容易培养起来,又很快大量流失,造成基层岗位缺人、干部断档。

四是优秀村干部选拔难。当前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工作要靠村级落实,这就要求村主职干部必须以村为主、在村工作。但目前村两委干部仅凭在村工作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的体面生活,造成部分有能力的人不愿当村干部,或者当了村干部后忙于自己的实业,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村里工作。

可以说,目前农村发展已经面临比较严重的人才短板,必将会影响和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为此建议:

一要加大引才聚智力度,拓宽基层人才入口。以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为原则,拓宽引才渠道,灵活引才方式,放宽引才条件,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企业自主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大农技、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类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实施“特岗教师”“一村一大”“三支一扶”等计划,大力集聚一批基层急需的“三农”紧缺人才,始终保持基层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不断为基层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二要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提升基层人才素质。要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采取继续教育、集中培训、产业实践、项目参与、挂职锻炼等方式,对现有的基层人才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要坚持从农村选人育人,打破身份、年龄、职业限制,将培训重点放在回乡创业人士、优秀务工人员、能人大户、村组干部(后备干部)上,要坚持学用结合,缺什么补什么。组织、人社、农业、扶贫等部门要整合资金,提供政策,扶持学员回乡创业、进村工作,为农村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一批业务精、技能强的实用人才,一批政治过硬、甘于奉献的基层干部,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三要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吸引社会人才进入。资本的流向决定了人才的流向,只有社会资本纷纷进入农村,人才才会随之进入。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流转机制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切实解决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土地流转难、项目落地难等问题。进一步加大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奖励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和人才投入农村,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助推剂。

四要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切实发挥领头作用。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要建好党支部,选好村书记,支持创业有成、公道正派、群众信任的党员企业家、致富能手和外出创业人士进村党支部任职。要优化班子结构,抓好干部储备,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机活力。要注重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发现、考察和培养村干部,将能力素质强,各方面优秀的同志吸收到基层干部队伍中来。要稳步提高村级干部收入水平,使村干部特别是主职干部能够聚焦主业、全力工作。要继续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的工作力度,使广大村干部干事有热情、有信心、有底气,还有奔头。

五要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要反向思考基层人才难留的根本原因,加大落实绩效工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力度,确保同等情况下基层同志收入不低于市县水平,通过利益引导机制鼓励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要建立正常的人才队伍上下交流机制,通过有计划的选拔、遴选,使基层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畅通人才上升渠道,为上级机关输送熟悉基层情况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要有计划地安排上级机关的年轻优秀同志到基层挂职、任职,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练兵场。同时对基层同志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实实在在为基层同志“减负”“纾压”,使大家能够满腔热情、意气风发地做好基层工作,进一步激发服务基层、振兴乡村的活力。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邮编:247000
皖ICP备120032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