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进城务工和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这些留守儿童中大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在隔代家长监护实践中,存在大量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成为家庭教育工作发展和提升的重要的制约因素。一是在隔代家长监护中普遍存在溺爱现象。由于“独生子女”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隔代疼成为中国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隔代家长常常对留守儿童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合不合理,一律给予满足,形成了孩子自私、霸道、任性等不良个性。由于溺爱,对孩子的错误过分宽容。隔代家长与孩子的父母、老师的教育方法、教育态度都不一致,甚至和管教孩子老师发生争执,使正常的教育难以进行。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两面人格,一方面是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另一方面则是有的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根本认识不到甚至不愿意承认并纠正。隔代家长有时还滥夸孩子聪明,会造成孙辈自我评价体系混乱,造成盲目自信,一旦受到打击,又会因挫败感过度自卑。二是在隔代家长监护中普遍存在过度保护。绝大多数隔代家长面对孩子的安全如履薄冰,唯恐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或者任何闪失,对在外务工的孩子父母无法“交代”。以致于只要是他们认为不安全、没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或事情,就会加以阻止,限制了孩子探索的热情,阻碍了孩子创造力、独立能力的养成,也导致孙辈失去很多参与、体验、锻炼的机会。对于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隔代家长更是持包办一切的态度,依据自己经验和判断,怕孩子生病感冒,甚至怕孩子烫着,总是替孙辈先尝试饭菜的热度。往往造成这些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受限,导致自制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三是在隔代家长监护中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绝大多数留守儿童身处农村,隔代家长文化水平低、文盲比例较高,他们没有科学教育的意识和概念,普遍认为,只要让孙辈吃饱穿暖,不饿着冻着,就尽到责任了。相当一部分隔代家长还认为,小孩子学习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有的隔代家长甚至还抱着“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那些不读书的出去打工也能挣钱,许多读了大中专的照样找不到工作,这种思想和观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成绩。四是在隔代家长监护中普遍存在“亲情饥渴”。隔代家长与留守儿童祖孙两辈之间年龄相差往往在50岁以上,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这些巨大差异使之不能在日常生活接触中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人格的培养。孙辈往往容易挑战隔代家长的权威,出现叛逆的行为。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一方面缺乏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隔代家长又代替不了父母正常情况应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能,留守儿童在遇到成功、失败、忧郁、悲愤、孤独等不同情形时只能自己处理,尤其是在失败、孤独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而采取“记日记”和“与同龄人交流”甚至上网等方式,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现象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将会继续存在,隔代教育现象也不可避免,为了减少上述问题的出现,特提出以下建议:
1、宣传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正确履行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建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之际,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或发放一封信等方式,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监护责任意识,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尽可能在农忙、节假日多回家看看孩子,平时还要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在联系过程中增进感情交流、渗透教育因素。同时外出前主动与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联系,在外也要与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随时掌握了解孩子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
2、办好农村隔代家长学校,发挥家教主阵地作用。建议各地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中小学、幼儿园,要依托现有的家长学校成立隔代家长学校,并制定和执行最低课时制度,确保每位隔代家长每学期至少参加两次以上的家教课程。同时学校要建立教师和隔代家长的联系制度,帮扶监护人掌握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教育部门要加强隔代家长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将隔代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体系,促使隔代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3、建立健全隔代家长教育和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议充分发挥民政、教育、妇联、团委、卫计等部门职能优势,通过加大各级各类隔代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站)的建设,拓展覆盖面,强化功能和成效;通过联合开展家庭教育示范学校创建,调动各方面做好隔代家长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委托人的家庭教育指导,依托妇女之家、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场所,组织家教讲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家教课程,提高他们的科学教子水平和能力。同时建议将隔代家长教育纳入农村文明创建活动中,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和家庭教育环境,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