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即将迈入“十五五”时期,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构建推动全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我国即将迈入“十五五”时期,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构建推动全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增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意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为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推动以全面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过去几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逐渐逼近,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我国在科技和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已经从过去的“跟跑”转变为“并跑”,有些领域甚至已经开始“领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年和今年的前三季度,我国GDP总量同比分别增长了5%和5.2%;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及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相关联产业产值(包括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这说明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由此,我国应当更加重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力量,它不仅会使以往人类的知识积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还会通过人工智能的加持,更多更快地为人类带来新的科学发现,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从而形成更多的新质生产力。这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高质量发展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新科技革命与以往工业革命不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不再只靠机器设备和硬件,而是靠人才、知识和软件,这些创新要素是最活跃、最具开放性和流动性的要素。只要有适于这些创新要素生长的土壤环境,就会形成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围绕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构建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利于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发挥好政府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一些长期性问题上,比如培养创新能力。要树立长远眼光,从教育抓起,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通过中长期科技和产业规划,明确重点科技攻关目标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引导社会创新资源向重点领域集中。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通过举国体制,加速突破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求,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
发挥好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一批民营企业在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成功是我国体制改革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也代表着今后我国创新发展的方向。要一如既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放心放手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特别是支持那些能够承担国家使命、秉持长期主义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优势地位。
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我国目前是全球培养大学生最多的国家,应当加快高等教育改革,面向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我国现代化要求,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与产业发展的通道,加快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我国的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深化金融改革,培养耐心资本。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对创新的支持。在创新链条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这个关键阶段,具有高风险、长周期、重投入的典型特征,这一过程需要大量耐心资本的投入给予支持。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优化融资结构,引导长期资金向科技和产业创新领域集中,建立健全以政府引导资金、社会风险投资、民间股权投资和银行信贷资金相结合的投融资体系,为我国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作者夏德仁系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