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东至县出台《东至县城区服装箱包加工企业综合治理工作方案》,“退城入园”工作全面启动。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园区建设得怎么样?入驻园区的企业运营得如何?园区租金贵不贵?企业“搬家”后招工难不难?订单有没有下降?员工上下班方不方便?带着这些问题,9月19日,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产城融合创业示范园,通过走访调研、座谈协商、提案督办等形式,为园区发展建言献策,为企业排忧解难。
提前谋划有的放矢提质效
“为什么今年的服务园区进企业,我们选择了产城融合创业示范园,一方面是为了给大家鼓鼓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大家解难题。”在谈到开展此次活动时,县政协副主席孙闺和大家说道。
5月,全县服装箱包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县委书记洪克峰强调,服装箱包产业是事关群众福祉的“民生产业”、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东至未来的“希望产业”,要深刻认识服装箱包产业在东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抢抓机遇,持之以恒,推动服装箱包产业高质量发展。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退城入园”要做好“后半篇文章”》作为大会口头发言,反响热烈。在委员提交的众多提案中,关于让县城区服装箱包企业搬得出、留得住、发展好的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并由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领衔督办。为了更好地将政协协商和服务企业相结合,县政协8月初就谋划将“政协走基层——服务园区企业”和重点提案督办合并开展。
谋早,更要谋实。为此,县政协和产业园区负责同志做好沟通,提前收集、整理园区企业在用工、交通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并将问题分发给相关职能部门,要求其提前着手做好回应准备。据悉,活动前,共收到企业诉求11个,分发至8个职能部门。在活动中,部门对企业诉求了解得更加全面,企业的诉求也得到了细致明确的回应,活动现场,大家畅所欲言,协商氛围浓厚。
现场办公直面问题解疑惑
“园区目前入驻企业达到35家,其中箱包制造企业28家,配套企业7家,就业人数总计1200余人。”科工局分管同志向委员们详细介绍了园区规划:“产城融合创业示范园是东至县城区首个专业箱包产业园,也是主城区服装箱包加工企业退城入园的重要载体。项目总规划面积200亩,目前一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委员们边走边看,不时提出问题并得到详细解答。园区统一的污水处理、物流配送等服务设施引起了委员们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看成绩提振信心,解难题助力发展。在座谈会上,县政协邀请了5家园区企业,让他们直抒胸臆。“我想反映一下园区周边交通信号灯和标识线问题。”座谈会上一家企业代表首先发言,“这里货车进出较多,特别在员工上下班时,道路交通设置存在安全隐患。”
交通局和交警大队负责人立即回应:“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进行了沟通对接。我们综合考虑了国道通行要求,已经商议了优化方案,近期就会实施。”
随后,其他企业代表纷纷发言。有人提出招工难题,有人反映路灯安装问题,还有人谈到充电桩的需求。园区管理方、人社局、尧渡镇等单位一一回应,给出了解决方案或计划。
“我们的服装箱包产业现在还处于初创阶段,如何将园区做大做强,如何将这个产业做到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产业园区面前最大的‘忧’,何以解‘忧’,唯有更‘优’,企业要做出更加优良的产品,创建更加优秀的品牌,部门要创造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让办事效率再快一些、审批环节再简单一些、政策宣讲再详细一些,共助我们的服装箱包由东至产品变东至‘优品’。”县政协副主席孙闺说。
聚焦长远务实建言显担当
委员们从自身行业和经验出发,对园区管理和后期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议。“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决定了其发展的质量和后劲。”一位委员建议,“要培育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专业企业,努力做成服装箱包产业的龙头。”
另一位委员强调品牌的重要性:“要逐步摒弃传统贴牌生产和代加工的低价值模式,要通过科技创新,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向价值链上游的研发和品牌营销转型。”
协同发展也是委员关注的重点。大家建议学习先进经验,鼓励集群打破企业边界,打造共享车间、共享工厂、共享园区,推动集群内信息共享、人才流动、资金融通。
提案办理单位表示,将认真研究委员建议,进一步优化园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推动服装箱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从招工平台搭建到路灯安装,从通行优化到政策咨询,企业诉求正在通过常态化协商机制得到有效回应。
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一起干,虽已入秋,天气转凉,产城融合创业示范园内依旧“火热”,入驻园区的企业正在用一件件产品、一笔笔订单、一份份业绩来证明自己的正确选择,而东至县政协也在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搭建政企“暖心桥”,为这份“火热”添柴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