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政协、政协九华山工委,市政协各参加单位,全体市政协委员:
政协全体会议大会发言是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履行协商议政、建言献策职能的重要方式,大会发言作为政协会议期间的特有内容,层次高,影响大,备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为切实做好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会发言内容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市委五届四次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聚焦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为实现“增速居前列、人均争上游”目标,奋力走出新时代池州高质量发展新路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要充分认识大会发言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准选题、深入调研、精心撰写并提交大会发言材料。大会发言格局要大、切口要小、落点要实,力戒套话、空话,坚持一事一议,格式严谨规范。附件所列选题仅供参考,可从不同角度选择关注点和切入点,细化选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意见建议。
二、大会发言的征集范围和形式篇幅要求
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市政协各专委会、各界别,可以本单位或界别的名义发言,委员可作个人或联名发言。各县区政协发言材料不少于3篇,并组织好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积极提交大会发言;政协九华山工委发言材料不少于1篇。市各民主党派、知联会发言材料不少于2篇,市工商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残联发言材料不少于1篇,市政协各专委会发言材料不少于1篇。广大市政协委员应根据委员 职责和自身实际踊跃参加。
提交发言稿请注明发言人姓名、界别、党派、工作单位、主要职务、联系电话。发言稿篇幅控制在2000字以内。
三、大会发言的提交方式和截止时间
大会发言材料征集截稿时间为2023年12月20日。发言稿通过智慧政协平台“会议发言”栏提交,或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1218856128@qq.com,邮件标题上请注明“大会发言材料”。
联系人:徐慧玲,联系电话:2088052 15395666128。
附件: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参考选题
池州市政协办公室
2023年11月10日
附件
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参考选题
一、经济建设方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力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动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
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加快发展镁铝新材料产业,培育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建成省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轻量化生产基地
坚持“一体化”推进东部产业新城服务业发展
强化“项目为王”意识,推深做实“项目年”建设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推进九大新兴产业发展
做强产业链条,构建“龙头+集群”产业生态圈
深化投资“赛马”激励机制,打好有效投资攻坚战
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
加快打造全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加快打造国内特色的分立器件和封测产业基地
提升省级半导体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能级
大力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锻造产业优势,全面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推进规上企业提质增效,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数字赋能,高端引领做强传统产业
加快推动产品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数字化
把握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
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实施差异化战略,提升池州城市人才引力
加快构筑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实施人才生态提优“五大行动”,推动全市人才“扩量蓄能”
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沿江科创走廊重要创新节点城市
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创新水平
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增长创新发展动能
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坚持“科创+产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池州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赋能推动池州智造产业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
创新思路举措,进一步拓展提升开发园区承载能力
盘活园区闲置用地,促进市域经济发展
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创新
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
加强与沪苏浙园区合作,打造产业联盟
助力池企抢抓RCEP机遇,实现池州更高水平开放
发挥行业商协会在“双招双引”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加快集中区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
加快中韩“池州” 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建设
加快推进池州高新区建设,打造“千亿园区”
统筹发展东至“非化”产业,打造现代化工基地
大力推进“一江两岸、拥江发展”
加快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促进对外贸易提质增效升级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擦亮“‘池’久满意”营商环境品牌
对标长三角,打造池州法治营商环境新高地
建立健全减税降费助企纾困工作长效机制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打通惠企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关注企业需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
优化长江岸线资源布局,提升池州对外运输环境
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
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休闲康养地
加快打造长三角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
聚焦徽派预制菜发展,抢占预制菜产业新赛道
充分利用水资源,加快硒水产业发展
推动全市水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加快建设现代文旅康养基地
完善主城区旅游服务功能,融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擦亮池州“土特产”金字招牌
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构建生命健康产业体系
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力打造环九华山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
树立“生态+”理念,将生态价值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价值
加快池州民宿产业品牌化发展
抢抓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机遇,拓展深化合作空间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加快旅游集散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集聚发展水平
高水平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等城市
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提升城市发展新动能
推动县城错位协同特色化发展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建设滨江滨湖滨河的山水城市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加快完善城市内外交通体系,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城市功能
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加快打造现代水网
推动大健康产业加快培育
激活消费市场,释放消费潜能
创优产业生态,增强池州城市资本引力
加强金融创新,提升金融科技水平
完善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体系
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功能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构筑“ 三个一批”滚动机制
建立金融顾问制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推进基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加大基金行业扶持力度,推动创新资本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抢抓国家增发国债扩大投资机遇,做实重大项目前期精深度
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
高质量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产品功能和附加值
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完善支持体系,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建设
推进“硒+X”融合发展,构建硒产业生态圈
做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保护利用并举,发展林下经济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
全力抓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
坚持数字兴农,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新场景
做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打造全域美丽乡村
扎实推进“两强一增”,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培育乡村人才队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
完善物流体系建设,破除跨境电商发展瓶颈
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流通体系
实施池州港整体提升工程,助推我市实体经济发展
发挥高铁“乘数效应”,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
加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二、政治建设方面
聚力“六破六立”,推动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 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
持续抓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整治
充分发挥民主协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
大力做好宗教“双通”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文化交流互动
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大力锻造实干担当的干部队伍
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持续深化纠治“ 四风”,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整治“慢怕懒假”,抓实基层减负
全面推进法治池州建设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池州建设
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机制化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
三、文化建设方面
用活文化资源,讲好池州故事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提质行动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依托新媒体传播优势,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普及,推进我市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实施文化产业培育行动,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实施地域历史文化发掘保护利用行动
增强池州戏曲艺术传播力影响力
延续乡村文脉,推动傩戏之乡焕新颜
加快家风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以优良家风促和谐乡风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打造市井经济,让池城更具生活的烟火氛围
保护烈士纪念设施,赓续红色革命基因
四、社会建设方面
全方位提升服务新市民的能力和水平
建设市民文化中心,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小资金”撬动“大建设”,揭示乡村振兴的“善治密码”
促进养老抚育服务健康发展
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托起幸福晚年
构建多层次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深入推进综合窗口改革,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推进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发展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切实增强师生心理“免疫力”,为师生心理健康“护航”
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积极应对人口形势新变化
构建托育服务体系,助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以标准化品牌化法治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
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以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实施城市无障碍设施更新行动, 以“无碍”助“有爱”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强化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落实国家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推进民生工程提质增效,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筑牢食品安全底线,守护舌尖上安全
创新物业管理模式,破解物业收费难题
多措并举推进“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园区排涝体系建设,提升排涝应急能力
强基础、优服务、增后劲,加快推进东部产业新城建设
构建现代乡村基础设施体系
利用“ 三线三区”规划成果,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池州旅游发展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完善诉前调解机制,提高人民调解实效
抢抓水利事业大发展的机遇,加快航道治理, 提升通航能力
多方携手联动,用心用力做好“数字帮扶”
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暖民心”行动 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推动生态大市向生态强市跃升
大力实施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
大力推进矿业经济绿色转型提升行动
加快皖江最美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
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扎实推进禁捕退捕工作
加强重点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
以更高标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
加快培育绿色新产业新业态
大力发展森林碳汇经济
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增碳固碳功能
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
推深做实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
加强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环保联防联控联治
加快我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打响石台“中国生态硒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