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市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2.26人、注册护士数2.7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有近80人入选长三角地区医学人才库。但是,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中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这块短板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特别是检验、影像等人才明显匮乏;人员学历偏低,初始学历中的中专学历占多数,再加上缺乏科学培训制度,专业能力难以得到系统提升,导致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人才梯队没有形成,公共卫生机构整个人才队伍呈“哑铃型”结构,人才储备几乎为零。
二是存在着束缚基层卫生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基层医疗机构带头人选拔机制不够灵活,“矮子里拔高个”情况较为严重,难以造就干事的“领头雁”;人才引进机制不活、优秀人才引进难度较大。
三是薪资和福利待遇水平较低。职业上升空间狭窄导致人才流失严重,2018年以来,仅市辖区卫健系统就辞职了100余人。
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体系,是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健康”池州,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所在。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激励机制“用人才”。通过制定合理薪资方案,健全培训机制,完善职称晋升、评先推优等倾斜政策,鼓励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在基层建功立业。一是制定合理薪资分配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创新基层卫生机构绩效工资等收入分配方式,使能者多得、惰者少得,拉大两者之间的差距,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干事者的积极性。二是不断完善卫生职称制度和评价标准。将门诊工作时间、收治病人数量、手术数量等作为职称申报条件;将诊疗疾病覆盖范围、开展手术或操作的覆盖范围、单病种诊疗例数等作为重要指标,科学准确评价临床医生的执业能力和水平;强化病案作为评价载体,通过一定数量的病案加强对临床医生执业能力的评价。三是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定期举办高水平的培训,提升基层医护人员临床业务能力和水平。四是评选表彰工作要向基层倾斜。在我市“秋浦名医”等人员推荐和评选工作中,注重向基层一线倾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更多医生扎根基层,更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二、破解制度障碍“引人才”。破除束缚基层卫生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完善人才招引和培养机制引进人才。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用好县域紧密医共体人才政策在医共体内或跨医共体开展基层公立医疗机构负责人竞聘或组成医疗团队,打破薪酬等体制机制和政策壁垒,建立能上能下、能出能回机制,管理或托管基层医疗机构;简化招聘程序,放宽开考比例要求,对于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可实施政策优惠,直接入编入岗;鼓励有资质的退休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发挥“传、帮、带”作用;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医疗专技人员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在基层创新创业,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快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二要实施“订单培养”等政策。对我市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要落实到位,制定切实可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争取更多“订单培养医学生”等项目名额。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的医学本科毕业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内管理。探索对农村订单定向本科生在服务期满后,在互尊意愿的情况下,可简化录用程序,直接进入县级医院工作。。
三、强化待遇保障“留人才”。解决基层医生编制,提升薪资和福利待遇水平,强化制度保障,免除后顾之忧,不断激发工作积极性。一是动态调整基层编制。基层医疗机构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原则,落实人员管理、岗位管理、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等自主权;及时动态调整基层医疗机构编制总量,可根据县区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实际,探索实行区域内编制总量管理、统筹调剂使用,空余编制主要用于招聘引进急需紧缺专业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基层医疗机构需要。二是提升待遇水平。在保持卫生院公益一类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县(区)招县(区)管镇(街)用”,对于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总量予以每年合理水平增长。综合考虑基层医疗机构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情况、人员结构、事业发展等因素,统筹平衡与当地县区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缩小与城市综合医院收入差距,缓解基层医生因收入下降带来队伍的不稳定。